有一种蜗居叫“地窝子”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田震
#豫疆情·河南媒体哈密行# 蜗居在几十平方米的小房子,你可曾觉得条件艰苦、面积太小?那是因为你没见过只有八九平方米的新疆地窝子。
8月2日,“豫疆情·河南媒体哈密行”来到红星二场地窝子遗址,近距离目睹当年新疆建设兵团职工创业之初的居住环境。
地窝子外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创业之初,职工住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地窝子。所谓地窝子,就是从平地向下挖一个深2米左右、面积为8~20平方米不等的土坑,上面用柳树枝做檩条,用细树干做椽子,铺上树条或苇把,撒上一层麦草,盖上一层碎土,然后糊上一层厚厚的草泥。
地窝子内景
兵团第十三师红星二场前身为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六军十六师团四十七团。1952年,四十七团奉命在哈密火石泉开荒建场。火石泉是重盐碱滩,“无风一片白,风起白满天”,盐碱层下还有芒硝层,这块土地被当时的苏联科学家视为“种植禁区”。
然而,正是在这一块种植禁区内,战士们创造了小麦稳产高产的奇迹。
开荒建场期间,战士们居住的就是地窝子。这片地窝子有50多亩,有150多个,排列整齐,都是战士们自己挖、自己搭、自己住。一个地窝子住两个人。地窝子分为职工宿舍、食堂、会议室等。
这样的地窝子一住就是十年。有不少兵团人就在地窝子里结婚生子。
地窝子剖面图能清晰显示内部场景
夏天,戈壁滩上的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一夜大风过后,满床满身都是沙子。偶尔下雨,会出现杜甫笔下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情形。冬天气温在零下20多摄氏度,戈壁滩上到处是厚厚的冰雪。
这样恶劣的居住条件没有吓坏战士们,他们反而以苦为乐,给地窝子编了歌谣:
“地窝子好,地窝子强,地窝子冬暖夏又凉。看上去一荒凉地,到房顶还不知脚下是营房。”
来源:大河客户端 实习编辑:马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