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院青年与第一书记面对面,青春助力脱贫攻坚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樊雪婧 通讯员 张书铭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郑州轻工业学院共集结五十名青年志愿者开展“轻院青年与第一书记面对面,青春助力脱贫攻坚”主题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各志愿者们坚持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的精神,跟随各村第一书记了解工作情况并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为扶贫工作增添了青春力量。短短两个月的实践活动,志愿者的足迹遍布数十个贫困村,微博话题#轻院青年与第一书记面对面#阅读量达到19.2万次。

带头人:第一书记心系于民、事必躬亲

7月的天如同蒸笼一般,青年志愿者王晨跟随着韦书记的脚步走访了村中所有的贫困家庭。

第一书记去过每一贫困户的家里,为之做事数不胜数。通过对每家实际情况的了解,运用科学且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扶贫方式,形成“N”因户并施,多业并举的新型特色产业;针对性的提出了关于贫困人口的各项医疗救助方案;创造性地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这些都是韦书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听民情、随民意”的工作成果。

郑州轻工业学院青年志愿者张旭晴说:“在我眼中的第一书记是一位牢记使命的人,他带着自己的工作,走街串巷,逐一排查困难户的生活状态,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引导和知识普及。”这就是第一书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有力体现。

注活力:志愿青年积极参与献力量

在志愿者们的实践过程当中,由于对实际情况了解不足以及经验的缺乏,大多志愿者只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志愿者们利用非走访的工作日,对贫困户的资料进行整理、更新、补充,在此过程中学习到了扶贫的详细政策,真正了解到国家扶贫的政策以及具体的落实情况,深入地了解到扶贫工作的开展过程,体会人民脱贫的路程。

志愿们走进数十个贫困村,与驻村第一书记们面对面,学习了解极具特色的扶贫工作。第一书记们针对各村不同的村情,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发展各种特色种养植项目,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通过与各书记的交谈学习,志愿者们了解到各村各户的基本信息,并跟随书记实地走访,身体力行深入到扶贫工作中。“作为一个贫困户你该如何脱贫?”第一书记江蕾芬向青年志愿者覃庆华提出问题。

利民生:居民生活有保障

在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让每一位群众共同进入小康社会,保障贫困人民经济生活条件是关键。

开发利用蔬菜大棚技术,利用反季节的特性提高蔬菜本身的的质量及价格,让老百姓从中汲取更大利益;争取投资项目,关注农场的生产经营,保证农产品高质高产,疏通产品运输销售渠道;明确精准扶贫政策表,明确到每个人享受的各种补助,如养殖补贴、种粮补贴、学生补助等;落实“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雨露计划”等扶贫政策;帮助村民改造危房保证住房安全,解决基本生活困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解决群众日常生活问题。

“要想富先修路”,“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裰落墓村的魏征书记将一条条土路变成了宽敞整洁的致富路,并且直达家门口。为了改善人居环境,裰落墓村近年来共计投入使用了193个垃圾筒;为了亮化村庄,预计将投入使用48杆太阳能路灯;为了学习农村实用技术,已投入使用图书阅览室。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干净的道路,整洁的民房,黛瓦蓝天,环绕在山间,点缀于林间,让裰落墓村褪去了往日的斑驳旧貌,换上了秀美新颜。

青春脚步:助力扶贫工作开展 青春永常在

“作为青年大学生的我们,从农村来,学成之后自然要回馈农村。协助第一书记开展工作,帮助农村百姓过得更好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新角色,新使命,新挑战的开始。” 青年志愿者们从一开始的懵懂不知道如何与村民沟通,到跟随第一书记一同走访了解情况,再到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建设做着实实在在的努力,轻院学子收获的不仅是第一书记的肯定、村民的赞扬,更是青春成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志愿者们对扶贫工作都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扶贫攻坚献出自己的微薄力量,用实际行动与第一书记共同深入基层,提高了认识,明确了责任。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思想认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深化了对新农村的想法,促进了对国情民生的认识,增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增长了才干,发现了不足,激发了热情。在这次下乡实践活动中,既发挥了专业知识的作用,也使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消化;展示了形象,发扬了学校作风,充分展示了轻院大学生的风采。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樊雪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