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跨文化汉字国际研讨会召开,多国学者聚首中原,探究东亚文字奥义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樊雪婧
汉字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跨文化、跨语言背景下共同使用过的文字,已经成为不同国家学者们的共同研究对象。
10 月19~22日,首届跨文化汉字国际研讨会在郑州市黄河迎宾馆召开,来自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越南(音序)等国家和地区近30位境外汉字专家学者,及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及科研、文博机构的1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郑州,共话东亚碑刻汉字及文献研究。
据悉,研讨会旨在搭建平台,深化汉字的跨文化研究,涵养文字自信、文化自信,推动东亚汉字数据化、信息化建设。同时,这也是郑州大学在加强“双一流”建设中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举措。
据了解,本次会议由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郑州大学文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汉字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语言文字研究所联合主办,支持单位有越南社会科学院汉喃研究院、韩国庆星大学韩国汉字研究所汉字文明研究事业团、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东亚学院、日本北海道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日本福冈国际大学惟精书院汉字文化研究所、浙江财经大学东亚汉字资源研究中心、中国文字博物馆、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洛阳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馆等。
开幕式上,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运富代表主办方对专家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说:“‘跨文化汉字研究’是汉字研究的新动向,需要用跨文化的视野和方法来研究汉字,同时也研究跨文化存在的汉字材料和汉字现象,国内外同行的合作研究是必然趋势。
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表示,汉字在传播文明跨文化交流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原是汉字的故乡,郑州大学作为中原地区的高校,挖掘和传承中原历史文化责无旁贷。
她介绍说:“2016年9月,郑州大学成立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两年来,在国内外学界朋友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速,支撑了中原历史文化学科并带动了整个汉语言文学一流学科的全面发展,在队伍建设、资料建设、学科建设、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学术活动、国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取得重大成绩,产生了广泛影响,给学校增添了很多光彩。”
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汉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平指出,目前,跨文化汉字研究的现状是研究资料、研究人员分散,而海内外研究机构、研究平台呈增长趋势,为避免重复劳作,国内、国际学者和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和信息互通就显得十分必要。希望大家沿着东亚碑刻的轨迹,感受汉字传播和演进的辉煌历史。
此后,越南社会科学院汉喃研究院院长、教授阮俊强,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东亚学院副院长、教授史克礼,韩国延世大学教授、韩国中语中文学会会长李圭甲,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笹原宏之分别致辞。阮俊强还带来了李运富所著、刚刚出版的越南语版《汉字学新论》。
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李守奎回顾汉字研究从汉至今两千多年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认为汉字研究需要回归理性。“汉字是表意文字体系中的典型代表,在世界文化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汉字在世界广泛传播,是世界文化现象,因此不仅需要国际视野,还需要国际合作。”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了解到,本次大会报告共有18位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他们聚焦东亚汉字,呈现了汉字域外研究的多元载体及各具特色的存在样态,探寻汉字发展演变机制及蕴含的文化价值。
根据研讨内容,大会还分四组进行了专题讨论,分别是越南汉字及文献组,日、韩汉字及文献组,中国碑铭汉字及文献组,古文字及古汉语组等。
闭幕式上,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华珍教授以“新材料、新视野、新学问”对大会进行了精彩而全面的学术总结。他说,大会围绕东亚碑刻、东亚汉籍、汉字、汉文化等主题,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这是一场学术盛宴。祝愿东亚汉籍、汉字、汉文化研究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21日下午,大会举办跨文化汉字研究国际联盟筹建会议,审议讨论联盟章程,并讨论注册及具体的合作项目等事宜。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樊雪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