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物/行走的藏者 ——楼兰学人宋功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王珂

开栏的话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艺术品收藏市场重新勃发,至今历三十年,第一代藏家收藏蔚成规模,宿物归一的时期开启。国家宏观扶持博物馆,且藏家意欲构建具有公众性的博物场所正在形成趋势。大河收藏即日起开启“宿物”栏目,侧重对已形成收藏体系、构建收藏品陈列场域的机构、藏家,进行场景、故事、物品的书写。

档案

宋功,七零后收藏者,独立学者。收藏宽泛,而主体方向有三:丝绸之路古钱币、佛教艺术、东亚史前文化。

场景

春日午后,如约造访宋功工作室。

一袭简洁舒适的黑色中式常服,蓄着一副古典的胡须,待客礼数周到而绝不过分热情。几番接触,宋功予人的印象是沉静,从容,温和而坚定。这样的都市里,这般样貌气质的男子,不多见。

工作室不大,案头、沙发,随处撂着书。靠墙书架与搁架并置,粗粗扫过,主人的收藏方向与兴趣点大概呈然。藏传佛教造像,犍陀罗青石造像,彩陶,唐卡,甚至还有朋友亲手制的一件法古斗拱。

木几旁落座,泡茶。朱泥侧柄紫砂壶油润红艳,泡的是寺里的朋友刚寄来的手制白毫银针,清甜。两只来自藏地的拉萨犬拉姆、拉措,在表达过初见的热情之后,便卧在脚边。谈话时,安静忧愁地望着来客,仿佛懂得。

故事

沙尘暴中的楼兰佛塔

徒步考察雅丹区域

罗布泊湖底

挺立的胡杨

越野车挺进途中

营地夜晚篝火边记录日志

十度到访楼兰,十余本考察日志,数千件实物,其中2000多枚丝绸之路古代国家钱币,勾勒出公元前600年至19世纪2500年间丝绸之路上50多个不同王朝和地区的沧桑变迁;

犍陀罗造像为主的佛教题材收藏。“丝路给予我的是史观,佛教题材则予我精神上的指引与哲学思考,给我智慧,及艺术审美”;

东亚史前文明是近年宋功的关注重点。“这是追问本源的必然”。我们从哪里来?东方的思想体系和艺术如何形成今天的样貌?发端是什么?循着珍稀的器物,点滴寻得脉络,得到实证。

珍罕的贵霜王朝金币,威玛·卡德菲西斯王。

最早出现的释迦摩尼形象是在贵霜王朝的钱币上,公元一世纪。

神秘的小河文化面具

犍陀罗艺术研究

东亚史前文明研究

迥异于其他收藏者泡古玩市场的收藏路径,宋功用行走历史遗迹来完成体验与研判。

楼兰,西域古城遗迹,曾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处。2013年始,宋功先后10次穿越罗布泊,对楼兰地区史前文明、汉晋遗址进行考察,在上万平方公里的雅丹、戈壁、沙漠中一步步地丈量,找寻。那些散落的村落、驿站,仍遗留着大量的古代信息,陶器、钱币、细石器、来自波斯的琉璃珠……

漫漫黄沙,似乎是亘古的荒凉;晒到人恍惚的烈日与寒冷浸骨的夜是戈壁的性格。而当一枚小小的细石器忽然从沙尘中浮现,将它握于掌心,那一刹那,狂喜,又至为平静。是被上苍眷顾,是与历史的对视。

“这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行走如是,生活亦如是。”

论语

“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宋功引苏东坡的此句禅喜诗,诠释自己对收藏的终极理解。

收藏起初,是在做加法,让自己的藏品一天天丰厚;到了一个节点,悟了,心物同寂,转而做减法。诗中的禅意是哲学,关乎收藏,关乎拥有,关乎舍弃。返璞,归真。

“无论拥有多少件藏品,都只是曾经拥有,你无法永远拥有它,也无法带走任何一件。人生短短百年,面对物的永恒,生命不过一瞬。与之对视,是你在审视它,还是它在审视你?”

藏者终究也是过客。对于藏品的最终归宿,宋功已笃然,“全部捐,回馈社会”。半生聚沙成塔,点点滴滴的积藏、研究、梳理,望托付一个好归宿,呈续世人。(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沈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