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塔记⑦洛阳永宁寺塔:摩天高塔,倒塌原因类似美国“9·11”?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张丛博 摄影 许俊文 通讯员 梅志刚 视频 孙贝贝
穿越邙山重重隧道,进入洛阳偃师境内,道路两旁那一座座杂草丛生的土丘,许多是当年帝王将相的坟冢。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汉魏洛阳城与它的缔造者命运一样,埋在了绿油油的麦田之下。可能是时光开的一个玩笑,城里那座高度空前绝后的木塔——北魏洛阳永宁寺塔,也被埋进了“坟冢”。
如今紧邻陇海铁路的那一方台基遗址,在没有被现代考古发掘之前,千百年来示人的面目是一座土丘。这样的土丘在洛阳太过常见,以至于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人们,几乎未曾注意到它的身世。清代乾隆年间,洛阳知县龚松林甚至草率地定之为汉质帝刘缵“静陵”。
也正是这毫不显眼的土丘封存,让这座“殚土木之功,穷造型之巧”的永宁寺塔遗址,得以保留至今。
◆古塔名片丨
永宁寺塔,始建于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公元516年),据记载,为木结构方塔,高九层,百里外可见。遗址位于汉魏洛阳故城中,尚存塔基遗迹。
(寻塔记特约插画师潘类类作品)
◆菩提达摩赞叹“实是神功”
白驹过隙,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汽笛声在遗址上回荡,记忆被唤回到那个繁华一时的北魏。
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年仅6岁的孝明帝元诩即位,其母灵太后胡氏临朝称制,实际控制北魏政权。在当时王公贵族争相礼佛的狂潮中,她发起创建了宏伟的皇家寺院永宁寺。
带我们重温的是《洛阳伽蓝记》。这部北朝杰作,是东魏迁都邺城十余年后,抚军司马杨衒之重游洛阳,追记劫前城郊佛寺之盛而撰,第一篇就是《永宁寺》。
寺址北距宫城前门阊阖门仅一里之隔,东临洛阳城中轴线铜驼大街。寺内的标志性建筑是九层永宁寺塔,“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
关于塔的高度,文献记载不一,有研究者根据文献记载结合发掘资料,推测约为136.7米。我国现存最高的木塔,山西应县辽代木塔,通高67.31米。永宁寺塔比之不仅早了500多年,高度也是其两倍。
(俯瞰永宁寺塔遗址)
追求至高的佛塔,胡太后应不止是因为痴迷佛法。历史学者李刚在以北魏洛阳城为背景创作的小说《洛阳危机》里,有这样的讨论:那不仅是一处建筑,皇城虽高耸巍峨,但那个巍峨是让百姓苍生对皇家心生畏惧,光有凌俊威严还不行,皇家手里还得有东西让黎民心甘情愿去膜拜崇信,皇家的帝业才能真正成就……
营造如此恢弘土木,自然招来反对议论,这难不倒擅于玩弄政治的胡太后。杨衒之写道,“初掘基至黄泉下,得金像三十躯,太后以为信法之征,是以营造过度也”。掘地基,得金像,在今天看来,这很可能是她动用“图谶命符”之说,借助“天意”平息民怨的一种手段。
一切如胡太后所愿,永宁寺塔耸立在了让后世无限憧憬的丝绸之路东方起点汉魏洛阳城上。塔身悬挂鎏金铜铎,共达一百三十枚,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一次狂风大作,塔刹上的铜质宝瓶被刮落,竟“入地丈余”。
其时,西域沙门、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来到洛阳后,见永宁寺金盘炫日,光照云表,歌咏赞叹“实是神功”。他“口唱南无,合掌连日”,自称活了150岁,走遍了世界各地,“极佛境界,亦未有此”。
(考古工作者复原图)
熙平二年(公元517年),木塔建成之后,灵太后携孝明帝登塔眺望,发现“视宫中如掌内,临京师若家庭”,下令禁止一般人攀登。不过,杨衒之有幸在河南尹胡孝世的陪同下曾登上了塔顶,他放眼俯看,不由感叹:“下临云雨,信哉不虚!”
◆北魏王朝的晴雨表
冠以“永宁”之名,不仅未能护佑高塔永宁,还尤为短命。
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二月,木塔为雷电所击,最初是从第八层燃起,天刚亮时已火势凶猛。百姓道俗,咸来观火,悲哀之声,振动京邑,甚至有3个僧人当场投火而死。孝武帝派羽林军千人救火,仍无济于事,火经三个月不灭,“周年犹有烟气”。
(塔基遗址)
这座古代木结构建筑之最,仅仅存在了18年。
永宁寺仿佛是北魏的晴雨表,兴盛时是王朝辉煌的象征,没落时是政权飘摇的见证。或因高塔能俯瞰宫廷一举一动,或因与宫门近在咫尺,北魏末年几乎所有的变乱,都有永宁寺的身影:
528年,先是胡太后鸩杀了孝明帝元诩,接着权臣尔朱荣兴兵攻洛,并在河阴(今荥阳)溺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钊。这场“河阴之变”,尔朱荣在永宁寺驻兵。
530年,孝庄帝不满尔朱荣专权,设计杀尔朱荣。尔朱荣侄子尔朱兆攻打洛阳,俘获孝庄帝,这位天子被锁在永宁寺门楼上示众。
533年,又一权臣高欢登场,消灭尔朱氏的势力,杀北魏重臣杨机于永宁寺。后来成为北齐王朝奠基人。
(烧结的土坯块)
在永宁寺焚毁的当年10月,“京师迁邺”,北魏政权随之覆灭。
遥想40年前,孝文帝下令,将国都从苦寒的塞北迁徙到“天下之中”的洛阳,心甘情愿地说汉话、着汉服,在草原上驰骋的鲜卑人,转而满城汉姓。历经数十年发展,洛阳已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几乎是转瞬之间,昔日繁华荡然无存,拓跋王朝的终结者高欢,把北魏洛阳城拆卸,运到邺城重建新都。
不过,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段历史又影响深远,可以说没有北魏就没有隋唐盛世。史学家陈寅恪就曾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永宁寺塔无疑是北魏的高光时刻,尽管短暂,却留下了千年唏嘘。站在永宁寺塔遗址之上,触摸着残存的夯土台基和烧结的泛红夯土块,不由念起宋人司马光的千古慨叹:“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倒塌原因类似美国“9·11”?
永宁寺塔是依靠怎样的结构,在1500年前竟能建到百余米高?重见天日的永宁寺塔遗址,残存的塔基犹在,文物考古工作者通过勘查发掘,揭开了高塔筑建的密码。
洛阳市汉魏故城遗址管理处副处长王阁介绍,木塔原来建筑在一座约百米见方的夯土基础之上,基座为正方形,长宽各约38.2米,高2.2米,内为夯土,四壁以青石镶包,从外面看,像一座青石台基。台基四面皆置“漫道”,以供人上下。
(塔基平面图)
木塔底层用124根方柱构成,方柱一般为0.5米见方,分作五圈排列,组成方形柱网。方柱之下皆垫以础石,主要为叠置三块础石,合计厚度达1.8米,大大增强了稳固性。最外圈为“檐柱”,每面十根,共40根,“檐柱”之间筑有土墙,厚1.1米。根据残墙及白灰地面的现状,也找到了文献中“三门六窗”的设置。第四圈“明柱”以内,均以土坯垒砌,形成了一座土坯与木柱混合砌成的实心体。“檐柱”与“明柱”之间构成回廊式殿堂。实心体面阔20米,现存残高3.7米。在实心体的东南西三面土坯壁上,砌有5个弧形龛。最内一圈为“中心柱”,共16根,四个一组,组成坚固的中心柱网。
在了解了永宁寺塔的结构之后,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建筑师唐克扬在《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中说,在技术上,永宁寺塔倒掉可能与美国“9·11”事件中遭袭击的世贸大厦崩塌原因类似:
构成塔心柱的夯土本身并不能燃烧,可是土木混合机构内的木柱在高温下炭化,失去了支撑作用,就如同世贸大厦的钢结构融化不再能支持原本还坚固的楼面网架,“土崩而瓦解”。
一批精美的彩绘泥塑造像残件也被发现,所幸因大火的烘烤,一些残件恰到好处地得以保存至今。这些泥塑造像多温婉含笑,典雅静谧,这种喜从心生、洁净无言的笑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令人顿入淡定、超然之境界。
其中一件残缺的北魏泥塑佛面造像,前不久被评为洛阳九大“镇都之宝”之一。眼眉、脸颊以上都已缺失,但她那丰满鲜活的脸庞,挺直高颀的鼻梁、轮廓清晰而柔和的嘴唇,依稀流露出宁静、雍容与慈祥,引人无限遐想,让它拥有了“东方的蒙娜丽莎”的美誉。
残缺的佛像,残缺的永宁寺塔,残缺的汉魏洛阳城……也许历史注定残缺,可嘴角的这抹微笑,依旧温暖着今天的人们,那是跨越古今对于“永宁”的美好希冀。
艺术家说丨潘类类,绘本插画师。画风童趣,喜欢水彩,享受线条在色彩中游走的感觉。
每座塔都有它特定的意义,每个人也都有他独特的品质。画画的人都有颗温暖的心,希望用我渺小的力量给您带去一丝温暖。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寒江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