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唱出催人奋进的黄河力量!国家级非遗“黄河号子”登上舞台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张丛博

9月17日晚,“催人奋进 响彻千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河号子展示展演”活动在河南艺术中心文化广场上演。声腔洪亮、节奏铿锵的黄河船工号子、黄河硪工号子、黄河河工号子依次登场,原生态的表演粗犷豪放,深深震撼观众,现场气氛热烈。

本次活动是由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南省文化馆、郑州文化馆(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18日晚,展示展演活动还将在河南省旅游服务中心广场举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极具代表性的主体文化。黄河号子是劳动号子的一种,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变迁,生产生活方式改变,黄河号子失去了固有的依托环境,传承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宣传、推广黄河号子,颂扬黄河精神,在保证疫情防控安全的情况下,于2020年5月正式启动《黄河号子》舞台节目创作工作。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创作舞台节目《黄河号子》,先后历经4个多月调查走访、收集资料、录音录像、编曲,脚本创作、排演排练等,结合非遗资源的特点,充分利用非遗资源的优势,最终创编完成,将黄河号子这个濒危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搬上了舞台,激发了它内在的新的活力。

据悉,《黄河号子》巡演活动将在河南省黄河沿线九地市开展,提高广大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理解,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呈献给更多的群体,将黄河文化的精神和力量传播的更深、更广、更远。

“黄河号子”有哪些?是怎么产生的?

黄河号子分布在河南省沿黄河各乡镇。2008年,江河号子(黄河号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黄河号子历史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人们在与大自然进行搏斗和各种集体劳动中发出的呼喊声,为劳动收获而愉快地敲击石块、木棒,以及手舞足蹈发出的欢呼声和歌唱声,逐渐形成了最早的民歌。

经过劳动人民长期而广泛的群众性即兴创作,口传心授,在世代相传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劳动号子的作者和传唱者就是劳动人民自己。

黄河号子是在紧张、繁忙的抢险劳动中喊唱的号子,是河南黄河两岸比较独特的一种劳动号子。黄河号子属民歌的一个主要载体,是人们在参与需要相互协作的集体劳动时,为了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节劳动情绪而唱的。大多由生活中的一些笑料及历史故事编排而成。

其题材广泛,随编随喊,使气氛达到高潮。黄河号子共分为骑马号(快号)、绵羊号(慢号)、小官号(慢号头、快号)和花号四种。主要用于打桩、拉骑马、拉捆枕绳、推枕等;骑马号节奏明快,声调高亢激昂,催人上进,下桩速度快。

绵羊号节奏缓慢,可使人们的紧张情绪得到调整,常在人们疲倦困乏时使用。小官号节奏先慢后快,柔中有刚,融紧张气氛于娱乐之中。花号曲调优美,鼓舞斗志,但下桩速度慢,不实用,为纠正其缺点,常与骑马号配合使用,使人疲倦之意顿时消失。

河南境内的黄河号子主要包括河工号子、船工号子、土硪号子。

①河工号子

黄河河工是专业治理黄河的工人,是抗洪抢险的中坚力量,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打桩御水。先在堤坝上打桩生根,然后以堤坝为依托,以薪柴土石为主体,以桩绳为联系修建御水工程。

打桩的工具有两种:一是油锤,二是手硪。油锤为鼓形铸铁件,两平面为圆形,直径一般10.5厘米左右,长12厘米,重约9公斤,用约70厘米长的槐木等结实的木头作柄。1人或2至4人对打。手硪一般是直径17厘米,高20厘米的圆柱形铸铁件,安有8个手柄,重有40公斤,有8人打,有4人打。这种集体配合的劳作方式,要以唱号子协调动作、统一力量、鼓舞士气。

河工号子一般有绵羊号、骑马号、花号和小官号4种。绵羊号节奏缓慢,可使人们的紧张情绪得到调整,常在人们乏力时使用;骑马号节奏明快、声调高亢激昂,用于紧张的劳动;花号是河工用于表演的号种,曲调优美,但下桩速度慢,常与骑马号配合使用;小官号节奏先慢后快,融紧张气氛于娱乐之中。

②船工号子

黄河自古就是重要水上交通运输干线,早在隋唐时代,京城长安、洛阳所需粮食多经黄河源源不断运送。黄河中游济源境内的八里古衕断崖峭壁上,现存的古栈道遗迹、拴缆绳的牛鼻孔和拉船缆绳在石壁凸出处磨出的印痕,以及沿河人民传说的运西粮的故事,都铭刻着历史的印记。

当时,黄河船工号子已见雏形,上世纪三十年代,木帆船引入山河,又给船号增添了新的内容。四、五十年代,由于治理黄河的需要,河道运输船只大量增加,河道号声此起彼伏,六、七十年代,黄河航运空前兴盛,大小船只东来西往,上下码头车水马龙,河面白帆遍布,河道号声连天。

船工号子成了人们耳濡目染的生活乐章。济源市的黄河船工号子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属黄河中下游最后一段山河地区人们首创,是沿河人民在对黄河的开发利用和长期的船上生产活动中逐步加工完善的原创民间音乐。

黄河船工号子是用来协调集体行动的音乐口令,有出沿号、打篷号、拉船号、撑篙号、挠船号、伸弹号、开船号、打梢锚号等十多种音乐形态,使用时一人引亢高歌,领号指挥,众人齐声应接,随声唱和,激励士气,振奋精神,统一力量,完成紧张、艰巨的劳动。

黄河船工号子是一代代黄河船工们用血汗和泪水浇铸出来的,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发挥过重要作用,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力,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土硪号子

硪工号子是一种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传统民间音乐。硪是指砸地基或打夯用的工具,材料分为石质和铁质两种,重量从25公斤到180公斤不等。

硪工就是打夯的人。硪工号子的领号人叫号头,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号头,需要具备好嗓子、好体力、节奏感强、会编词、反应快等要素,一般需磨练三、五年的时间。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夯实地基的工具缺乏,主要为人力夯。黄河中下游修堤筑坝建水库,地基全是一硪一硪打起来的,几千人一起打硪,喊号声此起彼落,场面非常激动人心。

硪工号子与其他劳动号子一样,一唱众和,为了统一节奏、协调动作、凝聚力量、完成劳动任务。根据硪工劳动状态和不同劳动节奏,一般分为大滑号、小滑号、荡山号、钉缸号、缺把号、板号、毛蛋号等。

大滑号节奏缓慢,用于劳动前期的热身活动;小滑号比大滑号速度较快,渐渐进入正常打硪状态;荡山号则更快一点;钉缸号节奏显得悠扬自在;缺把号就有些紧张了;板号热烈高涨,也是工地上用的最多的号子;毛蛋号的节奏最快,用于收工时夯平硪花。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张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