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市西向镇:打造“共享菜园” 种出美丽乡村新路径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李岩 乔思蕊 通讯员 杨林涛

原本是村中的垃圾杂物堆,如今“变身”为竹篱笆围成的“共享菜园”,村民脸上笑开了花。

见到沁阳市西向镇常乐村村民王小米时,她正蹲在自家屋后的菜园里,和邻居们一瓢一瓢地给地里的菠菜、芫荽等应季蔬菜浇水。

“以前这里是块荒地,长满了杂草,现在村里分给我们左邻右舍一起种上了菜,家里每天都能吃上最新鲜的蔬菜”她一边笑着一边介绍起脚下的菜园。

为什么想起建“共享菜园”?常乐村党支部书记王虎群解释道:“整治‘空心村’后,村民们房前屋后产生了大量零碎的边角地,我们就地取材,将拆后遗留下的老砖头、破瓦片、小石头变废为宝,以砖石小道分割造型,种上应季蔬菜,既实用又美观。下一步,常乐还要把‘共享菜园’和农家乐、采摘游结合起来,实现颜值与产值双提升。”

常乐村 “共享菜园”的创新思路,不仅破解了农村房前屋后杂物乱堆这一“老大难”问题,极大地提升了村庄颜值,也用实际行动探索了人人参与基层乡村治理的新模式。

早在2019年的时候,“太平古庄”常乐村就率先开展了“空心村”整治专项行动。

当时,在“一荒变四园”和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下,村里决定充分结合村情民意,对危旧房屋及残垣断壁分类施策、靶向发力,全力做通群众思想工作,不符合“一户一宅”政策的应拆尽拆。

“把这些地收回来,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以及绿化美化,目的是提升村庄颜值。”常乐村支部书记王虎群说。

3年时间过去了,常乐村先后拆除88座老旧房屋,打通并硬化5条村内道路,筹资50余万元,对中心大街进行全方位打造,完成了盖沟板、道崖与路肩的建设,栽种200余棵桂花树。

“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如何扮靓村庄环境,又成了村两委班子的“头等大事”。

这一次,常乐村决定把“房前屋后”变为“共享菜园”,让村民自发参与进来,让他们成为房前屋后土地的“包干长”,真正破解村庄环境卫生的“顽疾”。

有了想法,说干就干。经过常乐村两委、党员大会、群众代表大会集体讨论决定,把分散在房前屋后的3块闲置土地,共计600余平方米,进行了统一平整,并在四周装上了篱笆,竖起了责任牌,打造成共享菜园,由房前屋后5、6户群众共同认领种植。

西向镇党委书记王淑霞认为,共享菜园可以让村里闲置的土地和劳力真正用起来,并让村民自发地参与到乡村治理中,而不是治理成果的“坐享者”。

在常乐村乡村建设的计划中,今后,村里还会将更多的闲置土地开发成“共享菜园”,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所有菜园都将分发给房前屋后的村民种植,所得归村民所有。

“共享菜园要实时受到巾帼先锋队的监督考评,凡是不能用心照料的,将收回种植权。”常乐村巾帼先锋队队长贾小霞补充道。

那么,村民要如何获得共享菜园的“种植权”?“须满足自家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以及服从村规民约这两个‘硬杠杠’。”王虎群说,“后续,我们还要通过互评和考核等形式进行排名,也就是说,村民的素质好坏直接与菜园种植权’挂钩’。”

常乐村只是沁阳市西向镇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2022年以来,西向镇对标“治理六乱、开展六清”目标要求,建立“向群众问需求、向工作问效率、向干部问责任”三问工作机制,坚持“日通报、周评比、月观摩”和红蓝旗激励,在全镇掀起人居环境整治高潮。

该镇累计清理垃圾1760处33000余方、清理沟塘72.6公里、清理生产路85公里、治理空心庭院526座、拆除危旧老房124座、治理乱堆乱放2670处、规范农户生活物品7500余户,户厕改造完成11733户,完成率96%。

今年4月,西向镇被焦作市委评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乡镇”。

“我镇将持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优化村庄布局,每半月开展一次‘最美街道’评选工作,每月在各村街评选5户‘五美庭院’,提升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性;探索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机制,推行“农村积分银行”制度,鼓励群众通过积分换取实物奖励,完善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西向镇党委书记王淑霞说。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焦济运营中心审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