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诗与远方的精神盛宴!百名作家聚漯河话"八千年文明曙光"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刘广超 通讯员 姚肖 马文

“漯河是一座特色鲜明、享誉四方的现代化食品名城,一座开放包容、生机勃发的创新之城,一座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幸福之城……”7月8日上午,在河南省百名作家看漯河暨第十六届黄河两岸当代作家创作研讨年会开幕式上,漯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陈向丽代表活动主办方,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本次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增进黄河两岸作家文学交流,让文学创作为漯河文旅发展赋能,讲好漯河故事,推出精品力作,提高该市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7月7日至9日,三天时间里,全省近200名优秀作家相聚一堂,听讲座、游漯河、话发展,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春雷;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鲁迅文学奖第二、三、四届评委,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剑冰;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莽原》杂志社副主编李清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兰州大学文学博士、郑州师范学院副教授孔会侠分别作专场讲座。各位作家畅谈文学创作、分享写作经验,干货满满,精彩纷呈。

文学讲座内容丰富,从散文、报告文学、小说诗歌等,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观察生活等诸多方面,涵盖了系统的专业知识,专家们穿插上自己丰富的坎坷的创作经历,并润色于独特的见解,精湛的分析。百名作家听后大有裨益,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如李春雷讲到阅读时,说读书要会读、不仅仅是通读和泛读,而是能读懂、读透、读破,真正去欣赏和拜读一作品中去咀嚼、去回位、去感悟、感知、感思…他讲到文章的第一要素,不是句子多么漂亮,词汇多么丰富,而是架构是否合理完整有效。他把文章的结构意识和架上的重要性,拿桔子、石溜和大树作比,形象生动。

研讨会期间,作家们还冒着酷暑难当,炎炎夏日,兴趣盎然地前往贾湖遗址博物馆、许慎文化园、双汇、食尚年华田园综合体等具有漯河地域特色的地标性地点进行了观察和采风。共同欣赏八千年的文明曙光,一起品读两千年的文字流长,百名作家心怀感恩,沐浴着文学的暖光,欢叙友情,畅游漯河,共享一场诗与远方的精神盛宴!

“沙澧河风景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座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美丽城市。漯河发展速度之快令人震惊,满城翠绿、文明有序,文化气息浓郁。贾湖骨笛、许慎文化是漯河的文化名片。在这里,我们找到了中华文化的根。”在贾湖遗址博物馆,聆听着8000多年前的骨笛吹奏出的美妙音乐,王剑冰有感而发。

在许慎文化园,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李春雷不禁感叹道:“我是第四次来漯河,每次来都能找到回家的感觉。这里不仅有文化和艺术,还有代代相传的岳飞精神,文化底蕴相当深厚。我相信把这些亮丽的文化名片精心打造后,漯河一定能惊艳世界!”

参观漯河后,有的作家还当即赋诗表达心情:文才相聚字圣乡,聆听专家开课讲。说文解字基础就,斟词谋句成文章。许慎园里寻幽径,沙澧河畔观风光,贾湖遗迹惊世界,悠悠骨笛美名扬,双汇卫龙美食造,魅力漯河殊荣畅。

据了解,自2003年首次举行活动以来,黄河两岸当代作家创作研讨年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6届,发展成为全省各地作家共同参与的大型文学盛会,为大家搭建了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交流平台。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大河报豫视频编辑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