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唐朝丝织品主产地?《百家讲坛》主讲于赓哲详解“中原之重”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张丛博 实习生 刘袁抒

唐朝618年建国,距今整整1400年。每当谈及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王朝,人们言必称大唐。唐何以脱颖而出?又何以大唐?12月9日,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三度主讲嘉宾于赓哲携新书《唐开国》来到郑州松社,他以诙谐自如的叙述风格,为读者解密大唐波谲云诡的开国史。讲座之前,于赓哲教授接受了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的独家专访。

于赓哲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史、医疗社会史。近年来出版有《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狄仁杰真相》《上官婉儿》《大唐英雄传》《她世纪》《平衡的失败——唐玄宗的得与失》(上下册)《隋唐人的日常生活》等作品。

◆用四个“重地”形容中原之于大唐

探讨中原在唐朝的地位,于赓哲一连用了四个“重地”概括:河南是唐朝的政治重地、经济重地、文化重地和艺术重地,“中原是当仁不让的核心,长安和洛阳是两朵并蒂莲,形成了一条文明轴线。”

他说,洛阳是东都,据统计,隋唐三百年时间里,皇帝在洛阳累计居住约50年;河南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很多人印象里丝织品是江南产物,其实当时的河南还是唐代麻织品、丝织品的主要产地之一,另外交通便利,洛阳是大运河的核心地带,商贾云集,经济发达;河南在唐朝文化图谱中更是重中之重,人才辈出,许多著名诗人都是河南人;龙门石窟等是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河南的唐三彩在唐朝占了绝大部分。此外,围绕丧葬产生的文化,也在邙山地区有集中体现。

开放包容的大唐,面对胡风盛行,也依然充满文化自信,这是为何?

于赓哲解释说:“唐朝没有形成以某个民族为主的情况,隋唐之前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冲突,也意味着民族大融合,当时没有民族隔阂的思想,大唐不以血缘为中心,而是以文化为中心,只要文化有趋同性就是我的同胞,关系非常融洽,可以说,奉行的是拿来主义,是真正的文化自信。文化与国家实力也让唐人充满自信,根本不担心被别的文化威胁。”

为纪念唐朝建立距今整整1400年,2018年6月30日,大河报《河之洲》文化周刊推出了特刊《何以大唐》。

这组报道以穿越回唐朝的糖妞为线索,分别以“大唐真的以胖为美?”“谁说唐人没有夜生活?”“大唐下午茶,除了葱姜还有盐?”“戏里戏外,唐人故事今谁说?”“西行取经,玄奘为啥不抄近路?”“大唐绿卡,为啥恁多人想拿?”“跨越千年,唐人遗存有几多?”7个话题,对大唐历史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回望。(点击链接可以欣赏:第86期 | 何以大唐 http://news.dahebao.cn/dahe/appcommunity/1255833?newsId=1255833)

采访结束后,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将《何以大唐》赠给于赓哲教授。“很好!活泼,接地气!”在详细读完这部特刊之后,于赓哲赞道,不仅内容不错,面面俱到,而且基本知识点都比较正确,很难得。

◆最喜欢唐人的率真

被问及最喜欢唐人的哪一种气质,于赓哲脱口而出:“率真。”

他说,宋朝以后多说教,总觉得担负着教化人民的责任,而唐朝不一样,唐朝的作品就是快意恩仇,很直率,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不维持自己高大的形象。“唐代的知识分子没有教化别人的思维,没那么多的虚头巴脑的东西。”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的一首《侠客行》,真实反映出了唐代盛行的游侠之风,特别是关陇一带的风习“融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

在于赓哲看来,唐人的性格并不内敛,有尚武精神,“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边塞诗自成气候。“文臣武将也没有明显分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也没有用文武来区分。长孙无忌在很多人印象里是一个文臣,其实他也带兵打仗,徐茂公李勣是武将,但也做行政工作。唐朝是糅合文武,文武融于一道。这种建功立业的心态,和后世文人形成强烈对比。”

为何尚武精神在后世败落了?于赓哲说:“唐代的安史之乱因为是武将起事,之后文武逐渐走向了对立,特别讲究忠孝,到了宋朝,赵匡胤本就出身于武将集团,为了防范他人,宋朝整个国策就是扬文抑武,大力发展文人集团,作为统治基础。”

◆爱好历史不能有“粉圈”心态

在讲到唐朝开国的背景时,于赓哲提到了秦、隋两个短命王朝。

“隋炀帝和秦始皇的性格很像。”于赓哲分析说,他俩都觉得“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很多制度设计的都很好,但是放在一起就不行,因为超出了民众的承受力,超过了执行力的边界,结果“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所以他们的制度设计,都被后朝承袭了下来,因而有了“汉承秦制”、“唐承隋制”。他总结说:“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要有谋略,懂分寸,有耐心。”

从事历史研究和普及历史知识多年,于赓哲发现,不仅在娱乐圈中有“粉圈”,在历史爱好者中,也有“粉圈”的存在,“将某一位历史人物视为偶像一样崇拜,别人不能说个不字,否则就是黑,难道评价一个人有功有过不很正常吗?”他认为,爱好历史不能有“粉圈”心态,而对于史学家来说,秉笔直书、正视问题才是基本的态度。

历史没有绝对的真实,既然做不到还原,那历史学家的任务是什么?于赓哲说:“完全真实做不到,但多个接近历史真实的事件,结合在一起会形成规律性现象,探索历史发展的主流方向,是我们要做的,做到以史为鉴。”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邱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