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丨叶霞:实现四个现代化 美好生活不是梦

  编者按: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1978到2018,40年风云激荡,40年砥砺奋进,40年成就卓著,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发生了巨变。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河南农业大学的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本网推出【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专题,邀请1978年出生的教师讲述自己与改革开放的故事,展示大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每个人为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决心和信心。今天,本专题推出第二十二期:《叶霞:实现四个现代化 美好生活不是梦》。

  ━ ━ ━ ━ ━

  1978年,我出生于信阳的一个偏僻乡村,相比较于现在农村的繁华与热闹,小时候的家乡可谓是穷乡僻壤。记忆最深的小时候的课本中的描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与我的家人也一直憧憬这样美好的描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呢?

  1992年,外出游玩

  我们的小学校舍是建立在一座山头遗留下的破落庙宇中,尽管现在看来,已经是危房了,但是在当时是我们十里八村最好的房子。因为学校的校舍灰砖青瓦,而在乡村的民房中没有砖墙,大家都住在土坯房子里,更多的农民住得是低矮的茅草土坯房。在这样的校舍中,在一群如饥似渴学习着的孩子们眼中,对未来的美好和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充满满满的期待与渴望!

  1995年,大学宿舍照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分田到户,每家每户到年底粮食都有所结余,爸妈也可以在新年为我们准备一双新鞋子或者一件新衣服了。因此,从小我们期待过年的心情是难以用语言可以描述的,总是觉得年三十的夜怎么这么漫长,特别想马上到初一早上,穿上期盼一年的新鞋子、新衣服。爸爸因为农田承包到户,率先在自己的承包地里混合施用化肥和农家肥,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我们家的年底粮食结余明显增多。在小学毕业时,我家第一次盖了楼房,是我家乡方圆10公里的一个行政村中第一家建带有楼梯的房屋,爸爸还因此受到村支书在全村大会上点名表扬。当然,我们家距离实现四个现代化标准的“楼上楼下”的住房也近了一步。

  1999年,紫荆山公园

  在初中时,学校经过政府翻建,我们也进入明亮宽敞的教室学习。但是在70年代末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到我们上初中时效果凸显。学校的学生人数直线下降,我们村从2所小学合并为1所小学,初中从6个班级减少到3个班级,直到最后关闭。我们所有的学生被合并到邻村的初中就读,但是还是改变不了人数下降的事实,初三又合并到第三个学校。直到现在,我们镇的所有学生都集中到一个学校就读,但是教学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到初中二年级的时候,电线终于在村民的欢呼中进入了我们村庄。电灯也点亮了我们家的生活,从此我们也告别了煤油灯的时代,不再晚上学习时点着煤油灯,到早上就顶着两个熏的黑黢黢的鼻孔去上学;也告别了煤油灯经常在大风的作用下刮翻到锅里,饭菜里还夹杂着难以下咽的煤油灯的味道!因此,我家距离的“电灯电话”四个现代化标准的又近了一步。

  2015年,工作留影

  我上大学的时候,农村的经济条件明显改善,每家每户增加了电视和沙发。到了21世纪,农村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冰箱,彩色电视机、摩托车成了家庭的标配。农民在闲暇之余到城市里务工,家庭收入突飞猛进,有的农民还购置了家庭轿车。同时精神生活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镇政府为农民建立了休闲广场,每天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参加喝茶、聊天、跳舞等娱乐活动。爸妈在我博士毕业后到镇上买了楼房,装修一新,宽敞明亮。当然勤劳的老爸每天还是坚持下地,耕耘着他热爱的土地。我家也真正地实现了30是年前憧憬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四个现代化”。

  人物简介

  叶霞,博士,园艺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果树采后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学》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计划、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郑州市都市生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或副主编著作3部,参与审定桃、葡萄等新品种10余个。

来源:河南农业大学 编辑:凡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