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平桥邂逅非遗传承者:赏皮影,听大鼓,还有剪纸、烙画和泥塑!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李鑫 通讯员 何泽垚

他们,一辈子专注于一件事。他们,将艺术执念化为信仰。是他们,让世界见到了老祖宗那精妙的技艺。是他们,掌握着、承载着、延续着我们的文化。他们就是令人尊敬的非遗传承人!

对话昨天,面向未来,回归生活。昨日,记者让走进信阳市平桥区的几位市级非遗传承人,领略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杜光金:皮影世家,台前幕后都是戏

一方纯白幕布,铿锵的曲调响起,平桥话味的传奇故事,总能引来阵阵喝彩。

从事皮影艺术四十余载,对杜光金来说,这不仅是他热爱的舞台,更是家族的一脉传承。从祖辈传到杜光金,传承六代,延续百年,皮影戏已成为他们的世家艺术。如今,杜光金还珍藏着先人们使用过的50多件皮影人偶。

“常唱的有《杨家将》《胡家将》《响马传》,都是民间戏本,有30多出。一出团圆戏唱下来,大约三四个小时,能连唱一个月不重样。”

“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杜光金的皮影戏里有唱不完的传奇故事,也有岁月洗礼历后久弥新的坚韧。

余义忠:以火为笔,成就“有温度的”画作

用烧红的电烙铁在易燃的木版、纸张上作画,你能想象吗?你惊讶的,羡慕的,却是非遗传承人擅长的。这,就叫绝活。

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是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创作需要把握火候、力度,往往“意在笔先,落笔成形”。

素笔勾勒,皴擦晕染,栩栩如生的花鸟,温婉贤淑的古代仕女......都在余义忠的手中挥洒而就。每一幅烙画或明快淡雅,或形象逼真,都有故事,都有呼吸。

庸守伟:大鼓说唱,让书里的故事雅俗共赏

76岁的庸守伟往台上一站,左手简尺,右手鼓槌,嗓音洪亮,精神矍铄。用他的话说, “上了年纪还眼不花耳不背,大概因为一辈子喜欢曲艺,心情好才身体棒。”

从19岁学艺开始,庸守伟就曲不离口,有时在热闹集镇,有时是夏夜纳凉邻居们一邀请,就现场来上一段。这一唱,就是近60年。

他唱的大鼓书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说喜书常常能把大家逗乐,所以不管是长篇大书,还是书帽、小段儿,都很受欢迎。除了古戏唱段,庸守伟还编写了新的曲本,《养女更比养儿强》《老来难》《石榴状元》等,既有反映家乡变化的创作,也有他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思考。

李东明&高本功:花开并蒂,在巧手剪·塑间与传统对话

一团泥巴,竹片、圆珠笔芯等简单的自制工具,在李东明的捏制、雕刻下,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猪雏形初现。普普通通的河泥,到了他手里就能栩栩如生、神形兼备。

红纸一铺,几番刻剪,坐在工作台前剪纸的高本功,沉静、自然。一张普通的红纸不一会儿就被赋予了生命力,复杂的纹饰、精巧的构思,令观者啧啧称奇。

李东明和高本功都是肖店乡中心校的教师,泥塑和剪纸原本只是他们教书生涯的课余爱好,通过不断钻研,这两门民间艺术被他们传承和发扬,还走进课堂,成为最受学生们欢迎的美术课。

方寸纸张能纳万物,妙手镌刻畅抒人生。一把剪刀,一把刻刀。无数桃李,别样人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只是一件静态作品或某种表现形式,更是可见、可参与的生活。非遗艺术家们将所见所思,对人生的感悟,融入到传统艺术的创新中。古老的艺术形式,也因“传承”而愈发绚丽多彩。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侯昺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