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他是徐静蕾的父亲,这一次,他是徐成沄的儿子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张丛博 实习生 林赛赛

这一次,徐静蕾不是主角。

7月28日,长篇纪实文学《父亲的军装》在西安书市首发。这部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背景的“非虚构”作品,第一次详细记录了一个普通军医在军队中的成长和蜕变,也第一次以亲历者和见证者的视角,讲述淞沪抗战的细节以及挺进大别山的细节。书的主角是现年103岁的徐成沄,抗战勋章获得者,徐静蕾的祖父。

作者为徐静蕾的父亲徐子建。才女徐静蕾就是在他的培养下,写书法,考电影学院,后来在表演和导演方面尽展才华。以前,他的身份是徐静蕾的父亲,这一次,他更愿意介绍自己是徐成沄的儿子。

(徐静蕾与父亲、祖父)

百岁老人亲历淞沪抗战、挺进大别山

原本,徐子建写作是想写自己的奋斗历程,后来,一次偶然聊天,发现已过百岁的父亲,开始愿意讲述自己曾经当国民党军医的经历了。多次听下来,他萌生了以父亲为主角写一本书的念头。于是,他一边记录父亲的回忆,一边到父亲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寻访,同时,也不忘去各地的档案馆查找资料。家族历史就这样慢慢呈现在他的面前,他的笔端。

徐家是望族,家族产业曾在湖南湘潭盛极一时,后来,因祖辈经商失败,家族败落。抗日战争爆发后,家族中有11人先后参加抗战,军阶最高者为国民党陆军中将徐旨乾。

父亲徐成沄作为军医加入国民党部队,参加淞沪抗战,俘获日本军官,立有战功,蒋介石曾为此为他签署调令。不久,徐成沄因牵扯进“桃色事件”退出国民党。此后,参加共产党,挺进大别山,亲见赵锡田被俘,曾为刘伯承医治眼睛。解放后,他担任重庆市卫生系统的领导。200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庆典上,他获得国家金质纪念章。

写作这本书的徐子建也已年过七十,从一岁左右父亲离开家,到三十多年后再重逢,他说自己对父亲所知甚少,通过这次书写,他走进了父亲战斗和生活的岁月,也走进了他的情感世界,更了解了他“一辈子没有在关键时刻说错过话”的自我保全的生活哲学。他用自己的阅历和体悟,忠实记录,使得全书史料扎实、情感节制,言有尽而意无穷。

徐静蕾手书小楷作序:讲的不仅是家人前辈的故事

对于《父亲的军装》的出版过程,编辑付如初回忆说,徐静蕾刚刚推荐她爸爸的书稿《上两辈》的时候,很谦虚,说爸爸人到晚年,写书是找个事情做。而且,她也知道,尽管爸爸前前后后历经十年,写得认真,寻访史料和故地的态度也很认真,但给人民文学出版社投稿,还是做好了被退稿的心理准备。

付如初看到徐静蕾发来的书稿文字,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本家族故事,不只是文从字顺、条理清晰,还有朴实动人的文风和扎实严谨的史料;而且,可能跟年龄和阅历有关系,徐子建先生的表达中还带着天然的克制与冷静,故事的底盘儿特别稳。

后来,付如初见到了徐子建先生,达成出版意向,文字字斟句酌,照片必有出处,书名也由《上两辈》改成了《父亲的军装》。

徐静蕾在手书小楷长序《爸爸的书》中说,“这是一本写过去的书,讲的不仅仅是我的家人前辈的故事,时代、环境和家人使我们成了今天的样子。”“你们懂的,我有多骄傲,因为有这样一个爸爸。”

徐静蕾手书序言部分

湖北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李修文说:“《父亲的军装》有一种难得的质朴与真实,读上去很流畅,人物鲜活,故事生动。让人感受到‘非虚构’的力量。”

该书为家族三部曲“家园徐望”的第一部,作者徐子建在讲述自己的创作心得时说:“真实是回忆录的生命,实地探寻历史是我对读者应负的责任。”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王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