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校从1所发展到141所!河南教育发展亮出70年“成绩单”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樊雪婧
教育,两个字却牵动人心,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
8月23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系列主题发布会上,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郑邦山,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刁玉华,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毛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垠亭在答记者问环节,细数了河南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历经70年风雨,河南教育走出了一条“穷省办大教育”的成功之路。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
河南成全国第一教师队伍大省,169.39万人从教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育发展的每一项成就,离不开广大教师;教育改革的每一个突破,离不开广大教师。进入新时代,我省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师队伍规模稳步增长,截止2018年年底,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工169.39万人,较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72.76万人增长了132.80%,较2000年的103.97万人增长62.92%,目前,我省教职工总数占全国的8.22%,河南已经成为全国第一教师队伍大省。
教师队伍结构明显优化。实施农村特岗教师计划10年来,累计为乡村补充教师12万余名,今年新学年开学,还将有1.58万名特岗教师到乡村学校教学岗位上任教;定向招生为村小、教学点培养承担多学科教学任务的全科教师,农村中小学教师短缺问题初步得到解决。高等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8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副高以上人数占总数33.36%。
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
70年来,我省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69%,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98.23%,分别较2000年提高2个百分点、12.27个百分点、56.65个百分点。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27.57%。全省高校上岗特聘教授276人,从海外、省外高校或科研院所引进151人,占上岗特聘教授总数的54.71%。
我省构建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大力宣传优秀教师代表,引导广大教师向师德标兵看齐,在良好师德氛围的熏陶下,陆续涌现出了“时代楷模”张玉滚、英雄教师李芳等一大批先进教师典型。我省教师连续多年在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评选活动中获得表彰,充分展现了河南教师美丽阳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时代教师新形象。
教师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我省全面下放高校、中职和中小学高级职称评审工作,职称评审政策逐步完善。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加大了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力度,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机制进一步健全。建立五级联动培训机制,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育工程,教师培训工作全面加强。
教师地位待遇提高,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统一工资标准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实现了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统一工资标准,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得到提升,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
今年5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一系列实招、硬招,聚焦教师关心的编制、职称、待遇、住房等切身利益,对义务教育学校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实行“提标扩面”,实行差异化补贴;明确班主任津贴每月不低于400元的标准执行,提高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龄津贴标准;加快推进教师周转房和保障性住房“两房”规划建设。
8月初,省政府组织的实地督查,各地“一补两贴”已于7月底前基本发放到位,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每人年平均工资收入大致增加了1万元,基本实现了“两个确保”,即: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确保乡村教师实际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同等条件县镇教师。
关键词:职业教育
年在校生人数由千人发展至237.25万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河南职业教育历经了建国初期的“白手起家”,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十八大之后的“质量提升”三个阶段。
全省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从中职一个层次发展到中职、高职、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等层次齐全,职业院校数量从寥寥十几所发展到499所,年在校生数从区区几千人发展到237.25万人。
目前,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整体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培养的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河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职扩招,我省8月10月将增两次补报名
8月底、10月初,我省招办将分别组织两次高职扩招补报名工作,凡是具有本省户籍、具有高中阶段教育学历(含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高高中、成人中专、技工学校)或同等学力、身体健康的应往届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企业在职职工、村两委干部等“有一技之长、有培养前途”的群体,均可报名参加此次高职扩招。
9月份、10月份将集中组织两次高职扩招考试,考试主要以扩招院校单独招生考试为主。考试内容由扩招院校自主研究决定,对于符合条件的报考人员,可以免予文化素质考试,由扩招院校组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职业适应性测试或职业技能测试。
通过高职扩招专项考试录取的学生,学籍管理与普通高考录取的学生相同。学生在规定学习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成绩合格,达到学校毕业要求的,由学校颁发普通全日制专科毕业证书,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
关键词: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乎个人全面健康发展,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成长,我省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经历了由基本普及到全面普及并进入巩固提高的新阶段。1949年全省有小学1.87万所,在校生161.45万人,普通中学111所,在校生4.08万人,到2018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到2.31万所,在校生达到1446.48万人。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88.13%、99.99%、94.62%、90.61%和90%以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大班额、超大班额比例连续5年下降
2007年,我省顺利通过国家“两基”验收(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础教育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促进均衡发展上来。义务教育围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改薄工程等,并在全国较早启动实施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五年规划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着力化解“城镇挤、乡村弱”难题。
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超大班额比例连续5年下降,农村1.96万所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有效改善,近80万名农村寄宿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全省134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认定,义务教育正在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
学前教育围绕加快普及,持续实施三期行动计划,加快扩充普惠性资源,完成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8万所,在园幼儿数由1978年的 16.86万人增加到438万人,增长26倍,“入园难”有效缓解,普及普惠目标加快推进。
普通高中教育围绕办学条件改善,持续实施薄弱高中改造项目,启动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和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普通高中大班和超大班占比持续5年下降,高中阶段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多样化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10年为7000多所农村学校招聘12万名特岗教师
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持续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有效支持乡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出台《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推动教师各项待遇政策有效落实。
2009年以来,为7000多所农村学校招聘特岗教师近12万名。2015年以来,通过“县来县去”的培养方式,招录7000名小学全科教师。建立了“国培”“省培”“市培”“县培”和校本研修五级联动教师培训机制,初步建成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实现了乡村教师培养培训的全覆盖。实施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引导发展计划,建成46所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组建了河南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联盟,实现了乡村优质教师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公平均等的教育机会得到较好保障
落实“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的要求,科学合理确定每所义务教育学校的招生规模和服务片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实现全覆盖。积极采取集团化办学、学区制、委托管理、强校带弱校等方式,有效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了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和建档立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学坚持“两为主,四统一”,入学率达到99.9%。落实“五个一”要求,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逐步加强。
实施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坚持特教特办,完善支持保障政策体系,积极推进全纳教育,特殊教育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特殊孩子同样拥有出彩机会。基础教育资助政策更加完善精准,实现了所有阶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和家庭困难学生的全覆盖,做到了应助尽助,实现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的目标。
关键词:对外开放
河南教育“朋友圈”不断扩大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教育对外开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由量到质的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聚焦重点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扩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着力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提质增效,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显著成绩。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75个,规模居全国前列
1985年以来,为丰富高等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我省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与国外及港澳台合作办学,先后举办了黄河大学(后并入郑州大学)、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后转设为独立民办本科高校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郑州工业大学西亚斯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后转设为独立民办本科高校郑州西亚斯学院)等机构。
2016年以来,经教育部批准,先后设立河南大学迈阿密学院、中原工学院中原彼得堡航空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乌拉尔学院等3所高水平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2017年,我省与教育部共建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部省联合审批机制,为高校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示范性合作办学提供了政策和机制保障,2017-2018年,我省共获批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3个,较2015-2016年获批项目数(10个)大幅增长;
2019年,我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专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郑州亚欧交通职业学院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后正式设立并启动招生。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75个,机构13所,在读学生约6万人,规模居全国前列。在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的同时,我省高校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先后在马来西亚、泰国、赞比亚等国家举办海外分校5所。
牵手80余个国家地区,开展教育交流合作
目前,我省已与8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教育交流与合作。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全球“朋友圈”不断扩大。
1980年,我省高校恢复公派出国留学工作,迄今已选派近5万人出国研修,10万人自费出国留学,留学人员回国后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1982年,我省开始接收通过校际交流渠道来的外国留学生和个别自费外国留学生,2016年我省设立河南省外国留学生政府奖学金。
近年来,来豫留学生人数以每年30%左右的幅度快速增长,目前已突破6000人,预计在2022年之前将突破1万人。
此外,为推广汉语教育和中华文化,经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批准,我省先后在美国、印度、坦桑尼亚、刚果(布)、格鲁吉亚等国家举办海外孔子学院(课堂)11所,下设教学点达到47个,建立武术俱乐部32个,武术中心1个,选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3000余人,培训学员近五万人。
我厅重点打造的中外人文交流品牌“武林汉韵”巡演项目,先后赴美国、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演出120余场,受众十五万余人。
关键词:民办教育
民办教育提供多元化的优质教育供给
1950年,我省民办教育在普通初中、高中教育阶段,其占比还不到1%,而且没有一所民办高等学校;截至2018年底,全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已达20539所,较2012年增长60.95%,占全省总校数的38.35%;在校生674.9万人,较2012年增长60.05%,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25.78%。
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优质教育供给,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选择性教育需求,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占全省幼儿园总数78.15%的17293所民办幼儿园,解决了300.46万适龄儿童入园问题,有效缓解了“入园难”这一学前教育的焦点问题;民办中小学的发展有效破解了一些城镇的“大班额”难题;寄宿式民办学校的发展缓解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难”问题;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有效解决了“上大学难”问题。
多举措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2015年、2018年,我省先后出台文件全方位、多角度对民办教育予以扶持规范,有力促进了我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在办学主体、办学形式、办学资金等方面都积极拓宽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民办学校建设用地按科教用地管理,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享受公办学校同等政策,按划拨等方式供应土地;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享有同等待遇,按照税法规定进行免税资格认定后,免征非营利性收入的企业所得税。民办学校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执行与公办学校相同的价格政策等;要求各地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和做法,依法保障民办学校及其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及其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享受同等的资助等政策;加大对民办教育的财政扶持力度。对民间资金捐资助学或者办学的,可以按照捐赠额的一定比例拨付配套资金予以支持;对民间资金一次性投资规模较大的,可给予所办学校一定的资金奖励和人才支持;满足民办学校在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和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合理需求,鼓励民办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重点扶持发展一批办学规范、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社会声誉好的民办学校。
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省财政从2012年起设立了2000万的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并不断增加扶持力度,目前已达8000万。许多市、县也纷纷出台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极大地调动了民间投资教育的积极性。自2012年以来,全省民间新增教育投资仅中小学、幼儿园就达650多亿元。
关键词:高等教育
质与量并重,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高等教育坚持规模质量并重,持续深化综合改革,优化结构,完善体系,加大投入,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重点大学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从新中国成立时的1所公办普通本科高校,1978年恢复高考时11所本科、1所专科,跨越式发展到目前57所本科、84所专科,公办、民办、中外合作办学并举,全日制、继续教育、非学历培训并存,形成了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职高专分类特色发展,适应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规模跨越式发展。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从1978年的不足万人增长到70.87万人,在校生从1978年的2.2万人增长到220万人。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目前博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分别是9所、19所,在学研究生达5.1万人(博士2749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6%,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
内涵提升,已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829万人
高等教育内涵不断提升。1999年郑州大学入选“211工程”,2017年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双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规划。从1984年的首批13个省级重点学科,滚动建设了九批407个省级重点学科,2015年在全国率先实施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2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从建国之初只有文理医等少数基础学科专业,到目前已覆盖除军事学外的12个学科门类,达3106个本科专业点、6686个专科专业,专业结构更趋合理,课程、教材、教改持续深化,累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6项。专任教师从建国之初的250人发展到11.54万人,硕士学位以上占比达55.75%,现有两院院士13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63人,“中原百人计划”、中原学者、省特聘教授341人,师资队伍不断加强。
高等教育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已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829万人,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1986年国家设立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时我省高校仅获批3个项目,2018年全省高校共获批自然科学基金932项、社科基金122项;目前全省高校建有国家级创新平台2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636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近5万人,全省基础研究90%以上的科研人员和90%以上的科研项目集中在高校。十八大以来,高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43项,高校已成为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邱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