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科技创新 建特色鲜明高水平医科大学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张波 通讯员 崔静
核心提示
9个“首次”实现历史突破,5个“新高”铭刻砥砺奋进。
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大手笔连连,亮点频出——作为河南省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西医本科院校,它与东南亚名校联合培养博士,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牵手欧美著名高校展开深度交流与合作,医学科研团队更是闪耀世界学术盛会;临床医学学科首次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多项,学校讲座教授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外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十年来保持持续增长,在全省本科院校排名位居前列,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联合基金重点项目获批3项,12月27日更是传来好消息:该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实现零的突破……
持续发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连上新台阶。与此同时,脚踩泥土接地气,服务基层天地宽。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从2015年到2019年,时间见证着新乡医学院在科技创新道路上永不停歇的脚步。12月17日,新乡医学院召开2019年科技大会,总结过去的同时布局未来,吹响发展的新号角。
新时代、新思路、新作为。学校上下正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强国动员令,扎实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积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拓展新思路,寻求新突破,为早日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而奋斗。
“科研强院”促进优质医疗 护佑中原人民健康
12月19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2018年度中国医院、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TEM)发布会在京举行,备受关注的科技量值(STEM)综合榜单前100名也正式揭晓。其中,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位列第88位,河南省第2位!
这是全国1660家三级医院的一次“比拼”,其中含部队医院、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如果按区域划分,则是东部地区828家,中部地区453家,西部地区379家,可谓强手如云。
在负责新乡医学院科技工作的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文建国看来,作为全国唯一扎根县城的三级甲等大学附属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取得如此成绩委实不易。据介绍,近年来医院坚持“科研强院”指导思想,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健全科技创新管理制度为保障,以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为基础,稳步推进了医院科技工作的发展,促进了医院科技水平的全面提升。在2018、2019年,医院共获批国家级、省部级及其他各类科研项目17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在今年,医院关于儿童神经源性膀胱纤维化的临床研究项目,更是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零的突破,先后获得省部级及市厅级科技成果奖26项。
“高大上的科技成果需要转化,得真正服务老百姓,一附院是个极好的例子,它扎根基层,正踏踏实实的为保障中原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文建国如是说。多项统计数据也显示,近两年来,一附院在科研立项数量和资助金额、科研产出能力及质量等方面,均获得明显提升。
文建国认为,国家推行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新乡医学院正是带头的积极实践者,和地方接轨,为地方服务。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的深入,新乡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地位及发展优势会愈加突出。
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上,新乡医学院不仅是身体力行响应,而且还在主动助推。
今年东软集团与新乡市人民政府、新乡医学院分别签订合作协议,在大健康产业、软件研发基地、智慧政务等方面进行合作。在与新乡医学院合作方面,双方将依托东软集团及子公司在软件研发、智慧城市、大健康、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优势,以新乡医学院及三个附属医院为中心,建设面向新乡市及新乡医学院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影像云平台”、“科教研大数据平台”及“智慧校园信息化平台”。
换言之,有了这些先进的平台,将有效整合新乡医学院及三个附属医院的各级数据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科研质量以及管理水平,提升区域教育科研产业孵化能力,此举有望帮助新乡提升区域整体医疗水平和能力,实现健康大数据互通互联,促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解放思想拓新路 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破局”之旅
当今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而人才支撑发展,科技推动进步,对高校实现相关职能起着关键的支撑和串联作用。
近年来,新乡医学院积极顺应时代新机遇,将国外先进医学机构原本与国内重点中心城市的合作引向了豫北地区,有效促进了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目前已初步结出硕果。
12月18日,马来西亚理科大学Syed Azhar Syed Sulaiman教授一行3人来到新乡医学院访问,探讨深化合作的同时,对两校联合培养博士的合作模式予以充分肯定。参与陪同的李晗博士,正是该项目第一批毕业生,今年6月完成学业的李晗留在了新乡医学院“反哺”,从事干细胞领域的科研研究。
在文建国的眼中,此举是学校在博士培养层面上的一次“破局”之旅,也是高层人才引进的创新性举措,意义非凡。学校研究生处处长丰慧根认为,联合培养博士的计划,在提升学校人才培养及科研水平、扩大学校国际影响等方面意义深远。
近年来,学校注重外引内培,已组建起了一批年龄梯队科学、学缘结构合理、科研方向互补的优秀科研团队。5年来,学校获批省级科技创新团队5个,省高校创新团队9个,获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项目3项、“中原千人计划”、“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项、 “中原青年拔尖人才”1项、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9项。首次获评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 “四个一批”人才、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各1人。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学校实现了国家级科技人才项目的重大突破——学校讲座教授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外专项目,进一步夯实了学校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蓄积了人才、夯实了队伍。
和欧美顶尖同行合作 让科研团队更加自信有“底气”
在与马来西亚名校联合培养博士,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新乡医学院还注重开展和欧美国家顶尖医学机构的深度合作,学习西方先进医学科技,近两年来更是大手笔连连——
10月25日,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与丹麦奥胡斯大学儿童青少年医学中心牵手,就河南省盆底功能与精神心理健康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建设达成协议。
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医院亦是河南省精神病医院、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这项国际合作,是推动精神神经学科群建设的一次重要进步,有利于人才的引进和成长,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人才,在提高科研成果产出的同时,提升医院在国内的学术地位。
10月26日,在第二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发展论坛”上,新乡医学院与丹麦奥胡斯大学牵头的、共12国家参与的遗尿合作研究项目签约,新乡医学院是该课题中方唯一代表单位。该研究项目是国际多中心联合合作项目,旨在加强国际科研合作交流,建立国际遗尿生物基因库,发现东西方人群遗尿遗传的机理以及如何进行干预和预防,进而提高东西方国家遗尿患者的诊疗水平。
11月1日,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小儿尿动力国际联合实验室和美国耶鲁大学—纽黑文医院(Yale-NHH),签约达成又一项科研项目合作。
文建国告诉记者、通过此次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入开展,会对第一附属医院尿动力方向的研究以及泌尿专业的临床诊疗提供很好帮助,为泌尿外科的医务人员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与学习的机会,通过了解、学习国际领域前沿技术,进而提高泌尿专业的整体发展。
频频与国际高水平医学机构的“互动”合作交流,也让新乡医学院的科研团队更加自信和有底气。在今年瑞典举行的第49届国际尿控协会年会上,由新乡医学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师生组成的河南医学科研团队可谓闪耀全场,12篇论文,被这次国际学术盛会录用发言,来自河南的医学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让参会的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刮目相看。
“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 让科技成果走向“田间地头”
科研不应当是“纸上谈兵”,它需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搞“接地气”的科研,才能真正为社会创造价值。近年来,新乡医学院积极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链,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一批科研成果也走出实验室,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2018年8月,该校关建义博士作为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在新乡市县区开展科技帮扶工作。近几年新乡地区的一些渔场连续发生爆发性出血病。关博士利用自己的科技专长,制备特异的注射疫苗,其免疫效果在实验室通过了论证,并申报了专利。去年,关博士共为养殖户注射疫苗5000尾鱼,后续的跟踪调查表明,与未经注射的对照池塘(发病季节每天死亡200—300尾),注射过的池塘几乎没有发病。此举为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数十万元。关博士用实验室里的劳动成果,护紧了老乡“钱袋子”。
此外,由学校牵头建设的河南省分子诊断与医学检验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顺利通过验收,并获第二批建设立项,争取建设经费800万元。与华兰生物、国药中原医院管理有限公司等20家单位成立科技协同创新创业联盟。
据统计,2015年以来,学校共签订技术转让、成果转化、横向合作等技术交易合同30项,合同额349万元。获批“河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首次获批“新乡市生物医药与医学先进技术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中心”,获批专项经费资助235万元。申请专利1021项,授权专利562项,其中发明专利186项。与前一个5年相比,申请和授权专利量分别增加了3.2倍和6倍。为此,学校荣膺“2017年度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十强高校”。
这是新乡医学院密切校地合作、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的几项成绩。
校长任文杰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主动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化“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
数据说话:9个“首次”创下5个“新高”
12月27日,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局传来消息,新乡医学院吴卫东教授申报的课题,成功获批国家自然基金的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填补了学校的一项空白。
那么,五年来新乡医学院科技工作交出了怎样的一份“成绩单”呢?就让科技大会上的一组数据来说话。
首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联合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1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1项;学校讲座教授首次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外专项目;学校首次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首次荣获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资助及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首次获批河南省特色A类建设学科——“精神神经医学学科群”;临床医学学科首次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首次获批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河南省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次获批新乡市生物医药与医学先进技术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中心和自创区建设,获批专项经费资助205万;首次获批“河南省软科学研究基地”——“中原健康研究院”,并得到原卫生部部长陈竺题词……
看似简单的数据背后,9个“首次”是历史性突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是衡量高校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是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新乡医学院首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含金量”十足。
9个“首次”的发力,创下的是5个“新高”——争取各类科研经费总计2.5个多亿,科研经费到账数连年持续攀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185项,连续10年保持持续增长,在全省本科院校排名位居前列;获批省部级项目240余项,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励30项;全校发表SCI、SSCI、EI、CSSCI收录论文共计2900多篇。
愿景:五年内实现国家科技成果“零”突破
成绩属于过去,奋斗赢得未来。
该校校长任文杰表示,在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提升科技工作水平和质量,为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是学校科技工作的总体目标。具体而言,到2025年要实现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科技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科技产出与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建设取得新进展;科技工作机制更加优化,效率明显提升;提升科研投入,营造良好学术氛围,进一步完善学校奖励政策。此外,任文杰还明确提出了一个“小目标”,就是在此期间力争获得省部级成果奖励40项以上,尽早实现国家科技成果奖励“零”的突破。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学校党委书记陈建国表示,希望全校师生能够振奋精神、担当作为,争当出彩新医人,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推动学校科技工作健康快速发展,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出席该校科技工作大会的省教育厅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处处长杨学勇,也对新乡医学院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肯定。
“学校科技工作沿着既定的道路高质量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高水平论文发表、省级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均位居省内高校前列,形成了新医科研工作的发展特色,为学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支撑,也是学校认真落实国家和全省重大战略的具体体现。”杨学勇表示,省教育厅将本着“分类发展”的原则,指导支持学校发展建设,助力新乡医学院在河南更加出彩建设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赵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