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武汉丨“炎症风暴”很可怕!专访河南省首批援鄂医疗组组长周正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李岩 刘栋杰 吉小平

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举国战疫。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中,位于疫情中心的武汉备受关注,而那些重症病患的诊疗更是各方瞩目的焦点。

2月4日下午,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在武汉专访了河南省首批援鄂医疗队医疗组组长、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周正,让我们听听专家怎么说。

▲在武汉同济医院旁驻地,大河报记者专访周正。

①“病人恐惧,我们紧张”

⊙记者:咱什么时候到的武汉,个人防护做得到位吗?

周正:

我们是1月26日,也就是大年初二,晚上7点,坐高铁到的武汉。

来这里,我都听从单位安排,毫不犹豫地过来。跟我们一块的,还有河南大学一附院、河南大学淮河医院、郑大五附院、新乡医学院一附院一共5家医院的同行,一共137人,“90后”不少,最年轻的只有22岁。

临别前,这其中有父亲送儿子的、丈夫送妻子的,等等,非常感人,催人泪下。

第二天上午,我们进行了传染病的防护知识的培训。下午,我们就进入了武汉市第四人民医院,准备开张两个病区,分别在住院部的11楼和10楼。我们着重了解了病房情况,协助院方进行了消毒,还有一些设备的调试。

▲说起此次援鄂出征,周正说他从没有犹豫过。

⊙记者:有没有紧张?

周正:

有的。我们来之前,河南还没有发现确诊病例,只是听说武汉比较多,传染性也比较强,也有一些病人死掉了也不少。可以这样说吧,到武汉之后我们都有点紧张,到病房之后我们更紧张了,因为我们没有见过这样的实例。

去医院之前,我们也简单地做了些防护,比如戴N95口罩。这都是我们自己带的,可以用三到五天。因为武汉这边(医疗防护用品供应)当时很紧张的,他们本院的就很紧缺。河南也很紧张,本来要带一星期的。当然,现在是都到位了。

当时,武汉四院临时改造的传染病房还没有收病号,但是大家都挺紧张的。虽然嘴上不说,但都能感觉到,放不开,都不敢乱走。

因为门诊还有大量疑似病例都急着来,所以有病人来的时候,我们都特别紧张。第一天,整个病房的情绪也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病人收满之后,病人之间不说话了。医护之间也很少交流,整个病房是一种很沉闷的气氛。

包括一些很轻的病号,他们也都不说话。所以,我们当时想着病人可能有一种恐惧的心理在里边,因为我们检测一些(病情)很轻的病人,他们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等都很正常。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检测试剂急缺,所以我们之前收治的很多病人,尽管可能是新冠病毒肺炎真实病例,但因为没有检测,只能说是疑似,但从已有检测的小样本来看,确诊的占到了50%以上。

今天(2月4日),我们两个病区,60个病号,全部采完标本做病毒核酸试验,到明天(2月5日)结果才能出来。

②“炎症风暴”很可怕

⊙记者:见到第一例病患,当时什么情况?

周正:

那是1月28号上午,我们正式开张收治病人。当时,我们是空病房,现场超乎我们想象。我们想到病人一个个进来要详细问,结果我们30张床位半小时就收满了。病人都像潮水一样涌过来,属于一个失控的状态。

见到第一例病人,是一个昏迷的老太太,是重症病人,糖尿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疑似)。当时是发热、咳嗽、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只有75%左右,感觉这个病是很重的,感觉随时都不行了。

⊙记者:病患诊疗情况如何?

周正:

我们简单把病人分为两大类。

超过65岁,有基础疾病,比如糖尿病、冠心病、肾功能不全、慢性支气管扩张、慢阻肺等等,通常是比较重的。确实比较重的病人,也基本都是年龄比较大的。45岁以下的,绝大多数是比较轻的。

但是,这个病有个特点就是,有些病人可能头两天是比较轻的,第三天或者后期有个突然加重。如果不及时救治的话,可能就死掉了。

后来,我们看了,这可能跟病人感染和导致的“炎症风暴”有关。

“炎症风暴”发生之后,病人的病情会急转直下,很快都会出现神志不清、呼吸加快,然后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甚至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少尿无尿,转氨酶升高。各个脏器会发生衰竭,而不仅仅是肺,这也是不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特别是老年人致死和病死率高的原因。

有基础疾病,在“炎症风暴”的作用下,很多病人引起多器官衰竭导致死亡,这在重症病人中、危重病人中出现的几率是比较高的,非常可怕,在轻症病人中出现几率比较低。

目前,还没有做过统计。根据我们病房的情况,从开始到现在,十几个(重症)病人,(炎症风暴)要占到一半以上。

▲周正在向大河报记者介绍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救治情况

⊙记者:什么是“炎症风暴”?

周正:

“炎症风暴”就是,病人的感染激活了肌体的免疫细胞,造成免疫细胞的过度损伤。正常的免疫是保护,过度的免疫是损伤,不但是导致肺的损害,还会引起肾脏、肝脏、心肌等等损害。

我举个例子吧。

假如说我们肌体被感染了以后,我们肌体的白细胞、淋巴细胞会启动分泌一种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就像一个通讯员或传令兵一样,把肌体内分布在其他部位的这些备用的白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吸引到病灶部位,就像瀑布一样,然后这些细胞要杀死这种微生物病毒和细菌。

它会释放一种炎症介质,适度的释放是正常,过度的释放后,不仅杀死了病毒、细菌,也对正常的细胞造成损害。

因此,在一定的时候,早期,可以用少量的激素,抑制这种炎症反应,但是这个因人而异。

⊙记者:咱抢救病人,一般都采用什么方法?

周正:

因为现在对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没有特效药,有些药是在试用阶段,根据国家卫健委第五版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诊治指南,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还有从2月2日开始在276个病人中试用的阿德西韦(音)抗病毒治疗,以及干扰素雾化吸入、提高免疫力治疗,等等。

除了抗病毒治疗,就是对症治疗、营养支持、以及基础病诊疗。还有,就是根据病情的轻重来治疗,来设定治疗方案,进行精准化治疗、个性化治疗,再加上心理疏导这一块。

这些诊疗手段,尤其是对轻症病人,两三天之内就可以有出院的了。我们现在就可以让他们出院,但在等核酸检测结果。

③死亡率降低,病情好转增多

⊙记者:咱的病区有没有治愈出院的病例?

周正:

目前,有明显好转的。因为它是个传染病,检测结果还没出来,要是普通病完全可以出院了。

(新冠病毒肺炎)出院的标准有三个,一个就是发烧的症状、咳嗽症状基本消失、体温正常3天以上,二是影像学检查胸部(新冠病毒感染)肺炎阴影消失,三是病毒核酸的检验,连续两次结果呈阴性。

目前,具备这几个特点的,我们两个病区大概有10人左右。

因为他们住院时候没有做核酸检测,因此现在不能出院。如果说检测呈阳性,还得需要再追踪观察。如果是阴性,我估计这两天会有治愈出院的。

我们病区的危重病人一直是在减少,新病号基本上临床症状都消失了,就等着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周正在驻地接受大河报专访

⊙记者:如果新冠病毒患者出院,是否彻底治愈了?

周正:病人即便达到出院标准,也得至少观察三天。达到出院条件,应该说,体内是没有病毒了,严格来说是没有传染性的,但仍然会感染,但不叫复发。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说得了病,出院了,治愈了,就产生抗体了,就再也不会得这个病了。

治愈的新冠病毒肺炎病人是会产生抗体的,但这个抗体能持续多长时间,是两个月、三个月还是多久,滴度有多高,因这方面试验资料比较少,还很难说。为了谨慎起见,还是得做好防护,注意休息。

就像我们打乙肝疫苗一样,有的打几次才产生抗体,抗体浓度有强有弱。抗体的浓度能否足以抵抗病毒再次感染,现在临床上还没有做这方面的观察,特别(新冠病毒)又是新病毒,还需要研究。

⊙记者:病区这些病患的死亡率有多大?

周正:头三天,基本上每天都有两到三人去世。3天以后,病患死亡明显降低了,就是两到三天才有一个病患去世。因为刚开始来的病患,很多在门诊上都很重了,来了两个小时人就不行了。

现在,我们对这个疾病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了,我们病区的死亡人数是在减少,重症病人的好转是在增加的。

就像我见到的第一个病患,那位82岁的老太太,有糖尿病,现在经过一个星期治疗,意识清楚了,血氧饱和度上来了,体温正常了,从危重症变成了普通型了。

还有一位78岁的老先生,有慢阻肺、支气管扩张,现在体温完全正常,可以自己吃饭了。

▲说起一些病患离世,周正接受大河报记者专访时很无奈。

⊙记者:重症病人的好转,标准是什么?

周正:

有标准。我们把这种(新冠病毒肺炎)病人分为四类。

一是轻微型的,仅仅有不舒服、像感冒一样的症状,仅仅感觉发力,但是做胸部CT,是没有(新冠病毒)肺炎表现的;第二个就是普通型的,就是发热,胸部CT呢,是有肺炎表现的。用专业的术语表述就是,肺的外周出现密度比较淡的,类似毛玻璃一样比较单薄的阴影改变。

还有重型的,有三个参考标准,只要具备两个,都可以认为是重症了。一是有发热、咳嗽、胸闷等症状;二是胸部CT检查有毛玻璃阴影在胸膜下、肺的外周;三是病人出现呼吸困难症状,血氧饱和度小于93%,还有就是氧合指数小于300。

最后,就是危重症患者,就是呼吸衰竭了,需要上呼吸机机械通气了,这是一个标准。第二个标准就是休克,出现休克症状。第三个标准就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像心力衰竭,消化道功能衰竭出血,还有肾功能衰竭,等等。

⊙记者:不少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需要的呼吸机,充足吗?

周正:

呼吸机分为两种,一种是无创的,一种是有创的。现在,这家医院(武汉市第四医院,武汉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收治定点医院之一。记者注。)的无创呼吸机这方面还是比较充分的。这家医院还没有插管的重病号,插管的都转到其他医院了。这家医院因为不是传染病院,是临时改造的,还不具备插管治疗条件。

④“姑娘给我加油,我都想哭”

⊙记者:疫情严峻,病区气氛是不是很低落?

周正:是这样的。刚开始病人和病人之间、病人和医护之间都很冷漠。我们认为,一是重病号没有精力去交流,加之死亡人数在增加,大家的恐慌感确实有。有的护士看到病人病情那么重,病情变化那么快,病人之间又那么消沉,有没有特效药,心理接受不了,都哭了,吃不下饭。

3天以后,我们再给他们做宣传,告诉他们病情,在看到周围有好转的病人之后,整个气氛就不一样了,活跃起来了。他们会告诉你现在的感受,告诉你治疗后的反应,然后病人之间也互动起来了。

现在我认为,这里边有对新冠病毒肺炎突如其来的恐惧作用。后来,我们就对一些病人进行心理疏导,进行心理介入,比如帮助他们整理物品、帮他们喂饭,帮他们拿牙刷挤牙膏,等等,效果都还不错。

在医生护士的精心照料下,靠我们认真负责,靠我们的爱心、耐心,靠我们的医疗技术,取得了病人的认可。后来,不少患者都写了感谢信,说河南人真好。当然,这些感谢信因为被病毒污染,不让带出来。

通过这一个星期的磨合,大家隔阂越来越少,更像一个团队,紧密性、团结性、合作性、协调性都越来越强,不再像一个松散的队伍,大家共同与疾病斗争,而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明显加强。

这样一来,我们的工作交接班、诊疗注意事项等等工作,都交待的非常详细,完全像一个单位共事多年一样。2月2日,我们还为一个男护士在驻地食堂搞了一个隔空求婚,包括我们一些医护人员过集体生日,都很浪漫、欢乐。

▲女儿的朋友圈,让周正感慨不已。

⊙记者: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大吧?

周正:对对,工作量非常大,很多患者的饭我们都要送到床边,不能吃的还要喂饭,甚至一些大小便我们都要帮他们解决。包括没有保洁人员、消毒人员后,病区卫生也需要我们自己来做。

我们一共137人,分为四班倒,一个班30多人。30多人要照顾这60人,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虽然每个班工作时间是4小时,但实际上准点下班很少,都在五六个小时。穿、脱隔离服的时候,都非常麻烦,仅仅洗手都要四次,总时间在半小时左右。

再加上我们的隔离服有个特点,就是全密封,不透气,眼镜戴时间长了,就会起雾,看不清楚,但两个手又不能去擦,去弄,非常麻烦。

在这期间,就出现不少感人故事。比如我们一个护士,在配液体的时候,看不清楚姓名了,就有一个男护士上来说,我来当你的眼。你看不清了,我来帮你念,你来配这个盒子的药。

这种劳累,不仅是精神上的,还有身体上的。在病区不能喝水,很多医护人员都不敢喝水,不得不穿着尿不湿上班。

因为防护服不透气,有些人就上火了,鼻子上都有红点点,而且衣服湿潮,加上戴两层手套,手经常被泡得发白。同时,那种窒息感非常强烈,工作时候明显感觉胸闷气短。下班时候,精疲力竭。

▲周正与女儿的微信聊天截图

⊙记者:家人担心吗?

周正:肯定都担心,这种担心是正常的,但在大局面前,大家只能有个取舍,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奉献。

比如,我的女儿今年18岁,上高三,5月份就要参加高考了。她不断叮嘱我不要做一些无谓的牺牲,要做好防护,不要蛮干,注意休息。我的血压有点高,她还叮嘱我不要忘了吃药。闺女还发微信鼓励我,给我加油。

说心里话,每每看到姑娘给我加油,给我提醒,为我而自豪的时候,我都想哭。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沈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