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友人引用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汉字专家称网友可能都理解错了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张丛博

在这次抗击“新冠病毒”的战役中,日本各界对中国捐赠物质,往往用汉字写上几句古诗表达情意,引发网络热议。其中日本医药NPO法人仁心会等四家机构联合捐赠给湖北的物资上面写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不过,对于这句诗网络普遍流传的解释,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教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这句诗出自《诗经·秦风·无衣》,全诗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图片来自网络)  

这首诗的意思,有一个被网络广泛转载的解释是:

“谁说你没有军装啊?我分明与你同穿一件长袍!国王发兵要打仗时,修整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与你面对同一个敌人。谁说你没有军装啊?我分明与你同穿那件衬衫!国王发兵要打仗时,修理好矛和戟,我与你同把敌人歼灭。谁说你没有军装啊?我与你同穿那套罩衣!修理好铠甲与兵器,我同你一道去杀敌。这是战士们慷慨、勇敢、互助的请战书,被秦人记录了下来,流传成鼓舞斗志的诗歌。”

尽管这样的解释可以说是“公认”的通常看法,连中学语文教材的注译也大致如此。但李运富认为,这里不准确的翻译有多处,其中从“与子XX”的对称语气看,“无衣”者应该指诗作者,即第一人称,故首句不能译作“谁说你没有军装啊”。而他想质疑的主要问题是,“同袍”“同泽”“同裳”中的“同”不能被解释为“同一件”。

对此,李运富进行了如下详细阐释:

首先,不合文情语境。“岂曰无衣”是反问句,实际意思应该是说“我有衣”,那么“与子同袍(泽、裳)”就得顺着“有衣”作答。如果说“我与你同穿一件衣裳”(实际意思是合穿同一件衣裳),那正好说明“我”真的“无衣”,否则为什么要跟人家“同穿一件”呢!

其次,不合逻辑事理。实际生活中,可能因为穷而存在夫妻或兄弟“同穿一条裤子”的情况,但那一定是异时轮穿。同赴战场,两个人能“同穿一件长袍”“同穿那件衬衫”“同穿那套罩衣(或下衣)”吗?或者能轮穿同一件“袍(泽、裳)”吗?

第三,不合词义用法。“同”的常见义是“一样、一致、没有差异”,也就是“相同”。“相同”的事物必然是两个以上,一个事物不能说“同”。“同”跟“一个”事物搭配时,实际是指这个事物内部的成员具有“相同”的属性,并非指“同一个事物”。

综上所述,把“同袍”“同泽”“同裳”理解为“穿同一件衣裳”或“合穿一件衣裳”甚至“共同穿一件衣裳”,都是有问题的。

在李运富看来,限定性的“同”也可以取常用义“同样”“相同”,那么“与子同袍(泽、裳)”应该意为“我跟你们(穿)同样的衣服”,实指在同一军队服役,因为军队是有统一制服的。“诗人想要同仇敌忾上战场,故借衣服设问,难道说我没有衣服吗?我可跟你们穿着同样的军装啊!意思是难道说我不是军人吗,我跟你们一样也是军人啊,所以我们负有同样的责任,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我理应‘与子同仇’而‘偕作’‘偕行’。”

他说:“面对新冠病毒肆虐人间,日本友人觉得跟中国人一样,都是战士,都有抗击病毒的责任义务,应该患难与共,故引诗明志。这种捐物赠诗的方式既展现了中日悠久的文化交往历史,也是对中国人民鏖战病毒的一种情感慰藉,恰到好处。”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张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