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论场丨国产剧为啥总有“奇葩妈”?
□刘婵
今日母亲节,我忽然想起,很久没在国产剧里看到一位正常的母亲了。
前几年,现象级电视剧《欢乐颂》里樊胜美的妈整天畏畏缩缩又格外偏心,不是那种使用暴力的恶母,却像一个黑洞一样把女儿吸进一个暗无天日的深渊。
再之后,电视剧《都挺好》里苏明玉的妈就是“进阶版”了,毫无伪装、毫不掩饰,活脱脱一个重男轻女的“扶弟魔”,一切以儿子为主。
前不久,热播剧《安家》里房似锦的妈,更是让人恨得咬牙切齿,在她眼里自己的亲生闺女就是一“提款机”,为此不惜当街对骂败坏女儿的名声。
许是为了烘托大女主们的光辉人物形象,展现她们饱受原生家庭之苦却出淤泥而不染的奋斗历程,编剧竭尽所能把她们的母亲塑造成人神共愤的人间奇葩。为了推动逃离原生家庭、女性自强自立、爱情上位弥补亲情缺失等剧情的发展,安插一个大反派“奇葩妈”似乎安全稳妥,也促使观众反思重男轻女、独立女性、妈宝男等社会现象,足以引起广泛的话题讨论。
不过艺术创作最忌讳懒省事的模式化、脸谱化,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奇葩妈”?职场女性必须碰上“吸血式”母亲不可吗?成长的烦恼都由原生家庭来背锅?这些问题的背后,是观众对一些电视剧题材重复、视野狭窄的厌倦,以无病呻吟、鸡飞蛋打、嬉笑喧闹取代了对母亲这一群体的深入刻画,忽视了“问题妈妈之所以成为问题妈妈”的探寻追问,既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不符合艺术的真实。
现代社会里,母亲形象无疑更丰富、更立体、更多元了,每一个都与众不同,每一个又都与她们的前辈们不同。“奋进型妈妈”需要努力平衡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随和型妈妈”大多持顺其自然的态度,“奉献型妈妈”完全把孩子当作生活的重心……当然生活不是算术题,更多的妈妈是一种灰色地带的混合体存在,需要时不时切换不同的角色。恐怕谁也说不清,母亲这个称谓所象征的种种美德,哪些是她们的“天性使然”,哪些又来自她们的“无奈承担”。
“成为母亲”是一种身份转换,多数女性在选择成为母亲时,并没有作过长远设想,很少思考亲子关系对于自身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其间有喜悦满足,也会有焦虑烦忧。百度搜索大数据显示,搜索孩子相关的内容中,女性用户占比近8成,“孩子不爱吃饭怎么办”“孩子青春期怎么管教最合适”“课外辅导班有效果吗”等都是经常被搜索的问题。或许在亲密关系中,那些至今被许多人认为只是日常生活中会经历、不特别认为有什么问题的事情,不仅是私领域的家长里短,还是整个社会需要思考的命题。
想对每一位身为母亲的人说,真的非常累的时候,不是不可以软弱,不是不可以消极,但任性之后不要当真。经历思考、挣扎、失落的反复,还能有勇气、有力气、有心气,为了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而重新出发。因为回归到孩子的视角,一个快乐活出自我的母亲,能让他感谢你带他感受这个有趣世界的母亲,便是好的母亲。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编辑:贺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