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里的纸鸢出自开封!“汴京宋室风筝”非遗传承人揭秘幕后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张丛博

热播剧《清平乐》对宋代生活方式较为考究,其中多次出现的风筝纸鸢深受观众喜爱。你知道吗?剧中的这些风筝,出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汴京宋室风筝”第六代传承人宋长虹之手。

▲曹皇后的菱形纸鸢

5月15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采访了宋长虹,为大家揭秘《清平乐》中的纸鸢是怎样诞生的。

◆一开始并未答应《清平乐》剧组

《清平乐》第20集中,皇后、苗娘子、徽柔等在一起放风筝,天空中几个菱形风筝迎风飞舞,欢笑阵阵。第26集中,少年赵宗实和高滔滔放飞了一只大雁风筝,滔滔问宗实:“我画的雁好不好看?”大雁造型的纸鸢,成为二人传情的见证。

▲剧中的大雁风筝

汴京宋室风筝第六代传承人宋长虹告诉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2018年12月,剧组的一位工作人员找到她,问能不能做大雁风筝,因为当时家里没有大雁这款风筝,她也从没见过大雁,加上要参加省文旅厅组织的南非和伊朗欢乐春节文化交流活动,需要赶做一些展出用的风筝,时间紧,她一开始便没有答应,不过表示可以介绍其他老师。

后来,对方说这是一部宋代戏,希望体现出当年开封人的生活,她家的风筝最适合。考虑到能在剧中展现开封非遗文化,在听了风筝的相关要求描述后,觉得很有挑战性,宋长虹便答应了。

▲宋长虹制作的大雁风筝

考虑到历史剧要求严谨,在大雁风筝的用色上,宋长虹请教了对中国重彩画颇有研究的省工艺美术大师苗炜,六个菱形风筝制作简单,风筝从设计到制作完成,用了近一个月时间。

◆是否会推出《清平乐》同款风筝?

此前,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曾到访宋长虹的家中,观察过“宋室风筝”的制作过程。

宋室风筝坚持纯手工制作绘制,多取材于虫鱼鸟兽,造型逼真,画工细腻,扎工精巧,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士气息。金鱼、蝴蝶、瓢虫、知了……家中的墙壁上挂满了大小不一、栩栩如生的风筝。风筝骨架的竹篾都要经过粗刮和精刮,而塑形则要握着竹篾用酒精炉烤,制作中常被刮伤。

▲宋长虹展示宋室风筝

宋室风筝很多风筝都有美好的寓意。经典的双头鹦鹉风筝,鹦鹉和“英武”谐音,寓意英明神武,鹦鹉在中国象征着爱情,特性是爱家护家,鹦鹉也是长寿鸟,双头鹦鹉寓意百年好和,比翼双飞。

《清平乐》中的风筝打动不少观众,有网友评价,从风筝的制作和放飞过程,能感受到宋人生活之风雅。《清平乐》中的风筝如此受人喜欢,今后是否会推出《清平乐》同款风筝?

“暂时还没考虑,大雁风筝更多是剧情的需要,目前我还是想用我家经典款双头鹦鹉推广宋室风筝。”宋长虹说。

◆制作材料包、开设体验课,用新思路推广非遗

宋长虹的手艺是跟父亲宋天亨学的。小时候,父亲制作风筝销售风筝增加收入,改善一家人的生活,但作为子女看到的更多的是父亲的辛苦,所以长大后她和弟弟都没有选择跟父亲学习制作风筝。

宋长虹毕业后选择做销售,一做就是二十多年,也有了一些积蓄。平日里,父亲总是说:“我做风筝的时候,你和你弟弟都不看,等我不在了你们什么也不会。”

现在父亲71岁了,眼晴不好,他不舍得这门手艺在子女这一代丢掉。看着父亲一天天老去,宋长虹更加觉得传承是一种责任,三年前她把全部的时间精力投入到跟父亲学习制作风筝上,不让这门手艺失传。

▲双头鹦鹉风筝

有做销售的经验,宋长虹的思路更为灵活,她开始考虑如何宣传推广宋室风筝,和父亲商量后选择了双头鹦鹉风筝做材料包,开设体验课,方便更多人学习手工制作风筝。而这款风筝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为恋爱中的男女专门设计的。

宋长虹说,如今这只“非遗”风筝正从陋室飞向世界,希望未来更多年轻人能从中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体会到制作手工风筝的乐趣。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任华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