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学术座谈会在郑州召开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张瞧

8月15日,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学术座谈会在郑州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领导、专家等40余人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负责人张新斌研究员主持。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承哲研究员代表会议主办方致辞。

王承哲在致辞中指出,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拉开了考古学探寻中国文明起源的序幕,填补了文化序列发展中的空白,奠定了夏商文化探索的基础。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夏文化探索研究,是事关中华文化探源、增强文化自信、建设全国重要文化高地的大事,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二里头发掘和夏文化研究的批示精神,抓住机遇,积极作为,推动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考古发现、学术研究、成果转化、宣传普及、交流互鉴取得新成果,统筹抓好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资源开发。

专家座谈阶段,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郑杰祥研究员,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副研究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方燕明研究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王星光教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李玉洁教授,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张得水研究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研究员,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立东教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郜向平副教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魏继印教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卫东副教授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先后进行发言。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1959年,著名古史学家徐旭生先生为调查“夏墟”,率队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了探索夏文化的序幕。60余年来,二里头遗址累计发掘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二里头遗址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揭示了以大型夯土建筑为代表的宫室制度、以青铜礼器为代表的器用制度等王朝礼仪制度及王朝国家的诞生过程,是最早国家的代表,是研究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态的重要对象,在夏商历史与考古学研究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大学术价值。

通过对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专家们认为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从考古学与历史学的角度进一步加大研究,利用考古发掘、文献记载等推进研究向纵深发展。在夏文化探索中,尤其是在考古发掘中要注重文字资料,但不应拘泥于对文明要素中诸如文字的特别强调,要从考古材料中提炼出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要素。

张新斌研究员在会议总结中指出,经过六十余年的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的价值已为学术界所肯定,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要注重历史与考古的结合,注重中国古代文明特色的研究,加大学科间、单位间的合作力度,推动夏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要充分发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作用,让夏文化走向社会,将夏文化的研究与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有机地结合,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为会议主办方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是最早进行夏文化研究的学术单位之一,涌现出了夏史研究大家郑杰祥等一批夏史研究者。近年来围绕夏史研究中的关键人物,多次召开了国际性的大禹文化研讨会,并出版了相关学术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今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将继续围绕夏文化研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学术攻坚。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徐春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