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郑州这家餐厅上演“默剧”,超半数员工是聋哑人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段伟朵

前不久,人民日报微信公号报道了长沙一个面包店,这里的后厨只有厨具的碰撞声,无人说话,因为店里的员工多是聋哑人。在郑州,也有这么一家餐厅,主营素食,老板是耳聪目明、热情阳光的高材生,但其招聘的员工超过半数是聋哑人。为何要开设这样一家店?聋哑人做服务员,如何与客人沟通?他们是否能真正胜任这份工作?18日,记者来到这家店进行探访。

餐厅桌子上,摆放着提示牌

一道道摆盘精美的素食,在无声中制作出来

18日中午,阳光晴好,透过玻璃窗,照射进郑东新区一座商业楼18层的桌面上,一盘盘精致的美食正散发着香气。

约二三好友,来一餐素食,配一杯加满薄荷、青柠、冰块的无醇莫吉托,成为越来越多都市白领的健康选择。

不过,这家今年4月试营业、6月份正式开业的素食西餐厅,有一点不一样。

“服务员,拿双公筷吧!”

“服务员,空调开低一点!”

当消费者习惯性用“喊”或者“吼”的方式,寻求餐厅服务的时候,这家店似乎有点“不及格”,因为,服务员的应答可能会“慢半拍”。

然而,当你注意到餐桌上的小牌牌时,就可能会瞬间理解,这个牌子上写着:“我们有听不到您声音的孩子,喜憨儿式的服务是我们的特色,谢谢您的支持与鼓励,感恩。”

原来,这家店有超过半数的工作人员是聋哑人士,他们有的在后厨,有的做收银,有的负责传菜,有的则是服务员。他们大都在1995年前后出生。

素烧鹅、姜母鸭素火锅、沙茶小鲍鱼、素猪排、焗蘑菇……一道道摆盘精美的素食,在无声中制作出来;透过落地窗,鸟瞰楼下的车水马龙上演“默剧”;服务员多数时间用微笑代替口语的招呼,后厨锅碗瓢盆交响曲多过人语——这一瞬间,时光突然变得静谧起来。

聋哑人服务员,咋给客人点菜、服务?

聋哑人服务员,如何给客人点菜?如何“听”到客人就餐时遇到的各种需求?

“现在科技发达了,顾客可以扫码自助在手机上点餐。”饭店内一位负责整体协调工作的大姐告诉记者,此外,服务员也可以提供iPad供顾客点餐。

“我们中好几位都可以读懂唇语,手机上也有翻译软件,把语音转化为文字,帮助我们与顾客沟通。”24岁的露颖是餐厅的服务员,通过多年的刻苦学习,虽然吐字稍微有点不清晰,但她基本可以与客人“正常交流”了。

刚到餐厅工作的前三天,是露颖觉得最“难熬”的三天,她觉得自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她很快调整心态,逼着自己迎难而上。

“越怕什么,就越需要面对什么。”露颖说,她以前非常害怕开口说话,怕自己说的话别人听不懂,怕被笑话,但服务员必须要学会与人沟通;疫情期间,她跟着爸爸在家看新闻联播,看多了,她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能读懂播音员的唇语了,这些经历给了她自信。她努力学习跟不同的人说话,目前,她适应得很好。

23岁的袁华也是一名服务员,午间,她总是站在大厅与吧台之间的位置,时刻关注着出菜速度与客户的招呼。

正在吃饭的翟先生告诉记者,这位服务员的笑容让人感觉特别纯真和干净。

23岁的袁华虽然有听力障碍,但笑容纯净,工作认真

【说法】想做公益的“80后”男生:让特殊人群真正地融入主流社会

为何要开设这样一家店?

“缘起就是想做公益。”“80后”男生“里昂”(网名)告诉记者,他本人从小就喜欢帮助别人,但正真了解公益、理解公益组织的意义,是博士毕业后,参加了一个社会公益组织,参加一些活动之后。开设这家餐厅,他就有意多招收一些聋哑人,希望为这个特殊群体提供更平等的工作机会。目前,200多平米的店面,他招收了10名工作人员,其中,有6名是听力障碍人士。对于工资待遇,他也在咨询了残障人士行内水平后,开出高出近一倍的工资,此外,管吃管住,不住的每月补贴500元房费。

“虽然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挑战。”“里昂”说,他此前只是在做公益活动时接触过一些听力障碍人士,真正共事后,发现问题多多。由于耳朵听不到,他们从小接触到的讯息比常人要少许多,所以对于很多事情的理解能力也有限。就像手机的内存,有的自带内存小,那么运行起来就相对缓慢。

为了避免出错,每次上菜前,几位员工都会认真核对点菜单

顾客点2个披萨,最后可能只上了1个;A桌点了个意面,有可能上到了B桌……开业几个月来,餐厅遇到了各种层出不穷的“小意外”,“里昂”深知,自己这家餐厅,如果用服务业普遍标准来衡量,是不合格的。有朋友前来就餐,之后给他提意见:“餐厅环境很不错,但就是服务员没眼力见儿,叫半天都不搭理。”

为此,“里昂”给每台桌子上设置了提示信息牌。

“提示牌不是为了让顾客有‘怜悯’‘同情’的心理,而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误解。”“里昂”说,他希望这个餐厅可以给这些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生存的机会,让他们可以真正地融入主流社会,适应主流社会。“我经常跟他们谈话,也时不时安排大家岗位互换,多学习,引导他们要改变原来的既有观念,敢于去突破自己。”

虽然招收残障人士可申请福利企业减免一定的税费,但“里昂”并未申请。他介绍,目前,餐厅整体还是在亏损,好在他还有其它经济收入可以补贴。不过,虽然开餐厅是出于公益,但依然希望餐厅可以实现“独立造血”,良性循环,这样才能把好事做长久。实现盈利后,他也希望把49%的盈利,捐出去做公益事业。

【讲述】16岁南下打工被“区别”对待,如今的她可以“做自己”

有一份融入主流社会的工作,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最寻常不过的事情,但对于聋哑人来说,又谈何容易?“里昂”此前了解到,聋哑人群体从事最多的,还是幕后工作,是一些简单的体力活。

袁华的老家是郑州市中牟县的,她从学校毕业后,这是她第一份工作。记者通过打字的方式与她沟通交流,她表示,店里的顾客都挺友好,工作中也没有遇到克服不了的困难。

“你觉得你能胜任这份工作吗?”记者在手机上敲出这样一行字。

“能!”袁华一边点头,一边含糊不清地发出了这个音节。

露颖则有过一段就业经历,提起来,她依然忍不住流泪。

露颖告诉记者,从小她就有一种感觉,就是心里有很多话想说,但到了嘴边就无法表达,嘴巴永远比脑子“慢半拍”。她的妈妈是一位特别能说会道的人,她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妈妈一样。16岁那年,珠海市一家工厂来到她所在的学校招工,她花费了1个月的时间,说服妈妈“放”她到珠海打工。“那个时候,我看到了自己和其他人的差距,但在家里,爸爸妈妈和周围的人,总把我保护得太好,我缺乏锻炼的机会。”

爸妈和弟弟一起把她送到了珠海,陪她住了一周,确定安全才返回河南老家。第一年,她遇到了对她很好的一位师傅,但随后,师傅辞职离开,露颖开始感受到这个社会存在的不公平——跟别人干同样的活、完成同样的工作量,她拿的工资却比别人少,只因她有听力障碍。

“我不想这辈子就这样呆在一个工厂里,我不甘心一直被不公平对待!”露颖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她离开了工厂,继续考学,读完本科后,通过朋友介绍,找到了这份餐厅的工作。

“在这里,我终于可以做自己了!”露颖说,如今,她总算敢于开口说话,真的实现了那个“像妈妈一样能说会道”的愿望。

【网友】

吃过的人怎么说?

网友“桃野”:店员虽然有特殊人群,但工作态度和服务意识也是很强。服务及餐品还有需要磨合和提升的地方,但整体就餐体验很棒!

网友“CuisineMaster”:来的时候是第三天营业,还有些生疏的感觉。服务上来说,有一些残障人士(没有歧视的意思),交流上有会些吃力,但服务的态度都很好,没有让人觉得不舒服。

网友“猪小圈”:服务人员都是残障人士,小姐姐人很好,有礼貌且态度温和,笑脸盈盈。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龚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