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对话胡锡进:如何一步步成为千万粉丝时评大V?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张丛博 摄影 白周峰

关于胡锡进,你有什么想问的?

胡锡进,人称老胡,他是环球时报总编辑,也是一位拥有超千万粉丝的互联网大V。

12月15日下午,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柠檬融创学苑高峰论坛上,与大河网络传媒集团董事长孟磊和顶端新闻记者,展开了一场“不设限”的对话。

让人意外的是,这次来河南对老胡来说,算是回老家,“我就是河南人,河南汝州人,小时候10岁时还回去过。”

谈到如何一步步成为网络大V,胡锡进坦言“没有设计”。“大学时,我学的是俄语,从没想到会成为舆论场上的一员。糊里糊涂走到了今天,不知道怎么着就成了大家说的舆论领袖。”

多重身份之下,胡锡进说:“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媒体人。”

老胡每天勤奋地生产时政评论类的视频、文章,最新发布的一条视频,许多读者能看到背景在酒店房间。他当场自爆时间表:前一天晚饭后8点多回到房间,写了一篇社评,录了两个视频和一个音频。而当天午餐前,他在系统构思第二天要发布的视频和文章,午餐刚结束,没有休息又去忙着写文章。

对于常就国际焦点问题发表的言论,他说:“我没当过外交官,缺少实际体会,但我在中外利益碰撞的浪尖上,能看到周围的波浪,所以有自己的体会。”

现场,胡锡进欣然接受顶端网友的提议,一展歌喉,深情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我是河南人,我就是一颗玉米粒

顶端新闻:你对河南熟悉吗?这次来郑州有什么印象?

胡锡进:老胡就是河南人,河南汝州人,我姐姐就出生在河南,我10岁时候还回过汝州,只是很多年没回去了。

郑州我来过很多次,每次来都被安排住在二七纪念塔附近,我觉得二七是郑州的精神支柱。那里有个亚细亚,是河南创业精神的代表。

这是第一次到郑东新区,发现原来河南这么先进,我住在大玉米里,我觉得我就是一颗玉米粒。玉米是什么?玉米是粮食中是最茁壮的果实。俯瞰郑州,真不愧为国家中心城市,设计得好漂亮,车水马龙很繁华。

河南不沿海,但位于中国中央,中央有中央的优势,美国的芝加哥、欧洲的瑞士都非常发达,河南有巨量的人口资源和市场优势,对新兴产业有强大的孵化力。河南一定要解放思想,大胆干,把区位优势、人口优势发挥出来,找到不同于沿海的特殊优势。

我真的这样认为,中国之于世界,如河南之于中国。没有河南的崛起,全国不可能全面崛起,我觉得中国接下来的发展,下一个增长极,一定在河南这一带,河南崛起对周边有巨大带动力。

我的人生态度就是尽量努力,顺其自然

顶端新闻:从微博到短视频,你个人的曝光度可能比身后的媒体更广泛,这些声音是代表媒体还是个人?如果以后不当总编辑了,会去做什么?

胡锡进:老胡是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我也不知道怎么会变成这样。

我本来是环球时报总编辑,后来开始写社评,好像写出点名了,接着出了微博,当时有人说微博上有人骂我,让我回应,就帮我注册了账号,结果一下就有5000多个粉丝,还都在骂我,想把我骂走,可我凭什么走,就坚持了下来,以后就形成了别人对我的关注。

现在出现了自媒体,发在环球时报上的同样一篇文章,做了一些小改动,发到我的个人平台上,比环球时报社论本身的传播广度更大。这个时代好像就是这样,读者喜欢听你个人说什么,但我无论怎么发,我都有一个环球时报的形象,我和环球时报是高度融为一体的,我的这种影响力,是环球时报成就的,我也帮助环球时报进一步冒冒尖,就是这么一个格局。

这不是我个人故意来做的,实事求是,我从来没有对自己做过设计,需要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然后自然就形成了今天这个局面,你说将来我要退休以后会怎么做,我也不知道,到退休那天,我能做什么就做什么。我的人生态度就是尽量努力,顺其自然。

绝大部分文章都是本人写的,但有集体创作

顶端新闻:每天都在生产评论的文章、视频,这些内容是本人写的还是背后有团队?

胡锡进:我一个人肯定做不了这么多,我可以说的是,你看到的视频都是我亲自出镜,别人替我出镜那是不行的。还有我的微博、自媒体上的文章都是我本人写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人帮我找资料,有人帮我核对事实,另外我写出来之后会给甚至不止一名的第一读者帮我看一看,他们会给我提出一些意见,我会根据这些意见做一些修改。周围有很多人帮助我,不仅老胡个人,包括我们环球时报的作品,其实都是集体创作。

这种情况也是被逼出来,因为我干不了别的事,其实我很羡慕那些运筹帷幄的人,其实我的领导也经常批评我,说你为什么老是亲力亲为,我说我也没办法,我每年都写几百篇社论,有些话题好像交给别人写,确实不是特别放心。

我发现写文章,文笔不重要,知道多少词汇也不重要,也不是那些观点,尤其你写很复杂的很敏感文章,最重要的是对这件事的全面的把握,就像做人一样。

一些网上骂我的人,也有值得尊敬的地方

顶端新闻:顶端网友好奇你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平时常读哪些方面的书?

胡锡进:我系统读书主要是在年轻时候,现在读书杂了。因为学俄语,所以印象最深的是俄语原版的经典名著,记得《战争与和平》读得热泪盈眶,托尔斯泰、普希金等世界经典名著,有些当时都能背诵,这些经典留下的精神残片,至今支撑着我的精神世界。

走上社会,工作的经历不断触动着我,后来去了南斯拉夫等地当记者,经历了波黑战争、伊拉克战争,我采访了至少两百个家庭,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听他们的故事,去比较之间的变化,我觉得中国走在自己的道路上,这塑造了我今天的价值观。

顶端新闻:怎么看网上对你个人的激烈的声音?你知道别人给起的绰号吗?

胡锡进:我知道,比如有个叫“胡叼盘”。

其实时政评论员是一个艰苦的事业,把冷板凳坐下来就很不容易,包括周围的人,互联网上骂我的人,他们都有值得尊敬的地方,他们坚持在这个领域不断发声,这个发声增进了社会声音多元化,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更多思考。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张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