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170余万人受灾 确保无人“因灾返贫”
大河报记者 王新昌 康亚飞
“三川汇流,周家口兴。”周口因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而兴起,也因此特殊区位,在本次洪涝灾害中受灾严重。8月28日,大河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周口170.5万人因洪涝受灾,直接经济损失56.77亿元。如何尽快灾后重建?周口着力解决民生突出问题、补齐关键短板,特别是聚焦灾民生活,保证粮食生产,关注脱贫人口生活,全市灾后重建正如火如荼展开。
灾情:周口170.5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56.77亿元
周口水灾为何如此严重?周口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马剑平介绍,今年7月中下旬以来,周口遭遇了本地降雨历史极值、上游库容泄洪、多条河道境内汇流三重叠加的严重汛情。特别是贾鲁河水位暴涨,给周口带来了严重水患,比如贾鲁河周口段连续超保证水位234个小时,随时有漫滩决堤危险。周口市紧急转移安置人员18.85万人、紧急避险人员35.24万人、设置安置点118个。同时全面启动贾鲁河洪水分流“八个工程”,动员组织10万余名党员干部群众进行突击抢险,连夜疏挖导渠46.9公里。
本次洪涝灾害共造成周口市170.5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56.77亿元;农作物受灾214.19万亩,成灾141.68万亩,绝收46.33万亩。
重建:聚“民生” 保“秋粮” 防“返贫”
面对严重的洪涝灾害,如何尽快恢复灾后重建。马剑平表示,周口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首先围绕城乡住房、水利、农业、基础设施等成立12个专项工作组,将全市工作重点和精力转移到灾后重建工作上来。
聚焦“民生”问题,灾区群众是关键。周口对符合条件人员发放生活补助,组织群众回迁,交通、通讯、用水、用电、防疫等保障到位,灾区群众生活无忧。另外,加强灾情监测,迅速排查梳理了洪涝灾害损毁基础设施项目250个;着眼于弥补短板弱项,谋划储备了347个总投资253.86亿元的灾后重建及防灾减灾能力提升项目,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
周口是全省第一粮食生产大市,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如何快速恢复农业生产,周口提出了“大灾之年不减产”的目标,目前已排除积水253.7万亩,绝收地块已改种41.2万亩,受灾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267.9万亩(次)。同时,充分发挥“万人助万企”工作专班协调作用,全市196家受灾企业已全部复工复产。落实信贷“减、缓、免”等政策,及时下达帮扶救助资金,鼓励业主减租免租,受灾个体工商户已全面恢复营业。
周口也是脱贫攻坚大市,本次洪涝灾害全市268个脱贫村、9.53万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受灾。如何防止脱贫人口“因灾返贫”?周口第一时间摸排受灾情况和因灾返贫致贫风险点,将符合条件的516户1838人及时纳入防返贫监测对象,逐户建立监测帮扶台账,制定并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确保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截至目前,对于受灾较重的3.15万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发放生活补助220.5万元,确保不发生“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而对因灾务工就业受影响的,实行转移就业和公益性岗位安置2162人。对因灾损坏的178个扶贫产业项目,优先安排恢复重建资金1943万元,加快复工复产。确保脱贫人口不会因灾返贫。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侯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