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两女生摘得全国戏曲“小梅花”奖 背后有哪些故事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于扬 李玉坤 通讯员 郭磊

夜深人静的时候,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学前与艺术教育学院4楼的练功房,不满15岁的袁超杰把腿扳过头顶,手掌握着脚心,一个人对着镜子练习基本功。作为一名戏曲行当里的“武旦”,袁超杰期待着用平日的刻苦训练,换回自己想要的成绩。

就在刚刚揭晓的第26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评选中,她凭借豫剧《挡马》一折,成功摘得“小梅花”称号。与此同时,她的学姐、16岁的梁梦真,凭借豫剧《风雨故园》选段,也获得了“中国戏曲小梅花”殊荣。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两位年龄加起来刚过30岁的小姑娘,在获得“小梅花”称号的背后付出了哪些努力?9月7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走进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探寻了“小梅花”背后的故事。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宾馆里,排练一天的袁超杰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房间。当她捋起裤管的那一刻,指导老师惠秀玲清楚地看到腿上淤青的伤痕。

“乖,你这带着伤咋不说?”老师心疼而又责备地发问。“没事,这天天训练,新伤加旧痕,都习惯了,也不觉得疼痛。”懂事的袁超杰“敷衍”着老师。

这是2022年7月下旬,在济源市参加第十九届河南省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前的一幕。在那次的比赛上,袁超杰表演了豫剧《挡马》选段,一举摘得第3名的好成绩。此后,这段曲目被选送参加第26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评选活动,成功获得全国“小梅花”称号。

看得见的伤痕在身上,看不见的付出在背后。

今年刚刚15岁的袁超杰来自周口市西华县东夏镇农村。11岁那年,同为西华老乡的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戏曲教师惠秀玲,接触到了这位小姑娘。得知她对戏曲颇感兴趣,惠老师便听了她的嗓音,摸了一下身段,撂下一句话:“妮儿,你是块唱戏的料,跟我走吧。”

此后,袁超杰便成了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学前与艺术教育学院戏曲专业中专班的一名学员。

可是,真到了专业学习上,袁超杰才发现自己的差距,她甚至连基本功都不会,更别说唱腔了。下腰、踢腿、劈叉……,她从最基础的步骤练起,当别的学生晚上下课返回宿舍后,她还要为自己加练2个多小时。在这2个小时内,她要温习白天学习的动作,“至少踢腿200次”。每次加练回去,整个人都会瘫倒在床上,甚至连洗脸刷牙的力气都没有。

就在今年参加“小梅花”比赛的前夕,她除了每天练习戏曲舞台要求的动作外,还不忘练习基本功。现在,她可以单腿踢过头顶,且不用手辅助坚持半个小时。

赛场上,她穿着戏服,腰佩宝剑,手持马鞭,威风凛凛,一套动作下来行云流水,切合剧情进展,把戏中人物的形象演绎得恰当得体,从而赢得评委的青睐,给予她“小梅花”的称号。

16岁少女成功出演60多岁老妇

与袁超杰一起摘得小梅花奖的师姐梁梦真,今年刚刚16岁。她的参赛曲目是豫剧《风雨故园》的选段“来世我再把女人投”。该剧是河南豫剧院2005年创作的作品,取材于鲁迅妻子朱安女士的生平事迹。

其中,梁梦真表演的故事背景是,她的丈夫鲁迅带着许广平返回老家,匆匆看望完母亲后就要离去,而作为包办婚姻的妻子,“朱安”五味杂陈,感叹自己辛辛苦苦守在老家,又得不到关爱和理解的悲切心理。

这段戏有一句唱词是“大丈夫啊,你等等我”,就是鲁迅离开时,朱安的一声呼唤。刚开始,梁梦真无法理解剧情人物,只是肤浅地按照戏曲唱腔完成了表演,感情、细节均不到位,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演出效果。

同袁超杰不同,梁梦真的这段戏属于“文戏”,虽然没有武打动作要求,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苛刻。指导老师刘秋红一遍又一遍给她讲述故事背景:“你的丈夫反对包办婚姻,对你不感兴趣。可是你受封建思想的束缚,还要坚守妇道,守护在家中伺候丈夫的父母。丈夫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对你不冷不热,你作何心情?”

在老师刘秋红的启发下,梁梦真反复琢磨人物心理活动,在唱腔上低沉稳重,力求苍凉悲戚,把鲁迅原配夫人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甚至晚上休息后,她在梦中还会哭着醒来,完全把自己融入到戏曲人物中。

同时,她还注意观察60多岁老妇的形象,弯腰驼背、说话手抖等。最终,凭借出色的表演,也成功获得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称号。

而在获奖的背后,身为“文戏”演员的梁梦真,付出和“武戏”演员袁超杰一样。每天清晨6点,她都要起床“喊嗓子”,找音准、找唱腔。更值得一提的是,梁梦真患有鼻炎,在唱腔上有着先天缺陷,但是她硬是靠着反复训练克服了这个短板,其背后的艰辛常人无法想象。用老师刘秋红的话说就是,别人需要练习100遍的,梦真要练上1000遍。

“梅花”香自苦寒来,历经风雨见彩虹。9月1日,当两人获得“小梅花”称号的喜讯传到学校后,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李明臣激动地给她们送上祝福:“孩子们,今天你是学校的骄傲,未来可期,继续加油!”

那一刻,两位小姑娘的脸上笑靥如花。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刘惠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