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周口老式月饼作坊:几代人守护着一座城的中秋味道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于扬 李玉坤 实习生 郭磊

丹桂的馥郁芳香,沉醉了一座小城,中秋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周口市淮阳区新华大街南段20号的小院里,67岁的李好德老人正在聚精会神地揉着制作老式月饼的面团。而他50岁的侄子李鑫,则清洗着传统的木制月饼模具,开始了又一天的忙碌。

小院里的人们分工明确,延续着祖辈留下的手工制作传统。老式的五仁月饼有两个步骤最为重要:一个是和面,一个是拌馅。就和面来说,不仅要采用精制面粉,还要融入香油、色拉油、白糖、鸡蛋等,每一种配料的比例稍微变化,就会影响月饼的口感和色泽。

而拌馅更为讲究,甚至每一种配料的比重要精确到克。事实上,虽然五仁月饼最早是广式糕点,有着基本的食材配表,但因为“天下共中秋”的习俗,每个地方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五仁配方”。淮阳南关李家月饼的配方主材包括:花生仁、瓜子、芝麻粒、核桃仁、杏仁(或桃仁),辅助有桔饯、青红丝、香油、白糖等。

在李鑫的记忆里,他15岁跟着父亲学做月饼时,就是从拌馅开始的。从陌生到熟练,如今有着近40年“打月饼”经验的李鑫,完全可以精准地把握每一个细节。父亲因病去世多年,他和叔叔李好德依然坚持着每年中秋手工制作月饼,守护着当地人的团圆味道。

尽管现在也有机器生产的各式各样、口味繁多的月饼,但李氏叔侄还是更愿意用双手,为顾客们奉上传统的五仁月饼。“累肯定是累,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不过也习惯了。”李鑫说,每年中秋前大约30多天时间里,他们家要靠近20名工人生产出总计约100万个月饼,折合30万斤。这其中,传统的五仁月饼要占到60%,其他也会根据现代人的喜好,推出红豆、草莓、水蜜桃、哈密瓜等不同口味的糕点月饼。

9月8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前去采访时看到,购买的顾客们络绎不绝。一位60多岁的大爷说,他除了买来自己和老伴过节吃,还要给外地工作的孩子们寄去一些,因为这才是家乡中秋的味道。

擀好的面皮是圆的,搓好的馅团是圆的,做好的月饼更是“团团圆圆”的。一个个看似普通的月饼,却因为几千年来的文化滋养,而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和内涵,从而不再是一道简单的美食糕点,而是成为了千家万户节日里的亲情记忆。

李鑫的儿子在外地服役,祖辈上传下来的手艺,现在传到了他的女儿李奇身上。今年刚30岁的李奇感到担子很重:“俺家祖上几代人的付出,原先都是传男不传女,现在到我这打破了,还是很有压力的。”

不过,压力之下更容易让年轻人产生动力。“淮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太昊陵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将来,我会考虑把文旅创意融入到月饼中去,让传统月饼更有老家味道。”李奇说。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刘惠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