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河南•乘风而上 | 填补肿瘤研究领域空白,“科创”发力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瞧
“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肯定了教育、科技、人才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一名归侨,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一名科研工作者,我的心情激动且振奋!”10月22日,姬新颖在接受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报告提到‘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姬新颖说,我国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生物医药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据记者了解,姬新颖于2009年自美国留学回国,回到了阔别近10年的老家河南,全职加盟河南大学基础医学院。
13年来他不断克服困难、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热心助人、潜心整合,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成为留学归国人员的优秀代表。尤其在“一带一路”留学生培养、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国际合作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与转化以及新冠病毒肺炎研究等方面,姬新颖均取得了突出成就。
据悉,“中国侨界贡献奖”作为中国侨联“新侨创新创业成果交流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中国侨联于2003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该奖项重在表彰侨界人才在科研攻关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其专业领域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医学、教育、经济、人工智能、电子通信、地球科学、海洋工程等30多个门类。在2018年,姬新颖获得了第七届中国侨界贡献奖,4年来他又做出了新的成绩,今年再次捧获第九届中国侨界贡献奖。
近年来,姬新颖带领团队开创肿瘤新型核蛋白PCNP研究。国际上PCNP研究基本上是空白,他围绕PCNP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发力,探讨肝癌、食管癌、肺癌等主要肿瘤中PCNP的功能,阐明可能的机制,有助于肿瘤诊治和预后判断。
“我们河南省核蛋白基因调控国际联合实验室要积极配合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在肿瘤新型核蛋白PCNP领域整合医院资源,深入研究,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姬新颖表示。
姬新颖告诉记者,近年来,河南科学家在分子医学特别是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郑州大学董子钢团队首次在中国人群中得到全癌症谱肿瘤相关基因突变频率,发现TP53,EGFR等基因突变频率在中美两国间有较大差异,对我国肿瘤开展精准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郑州大学华大基因学院侯勇课题组在细胞转录图谱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郑州大学张毅团队转让的多项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治疗新技术,转让额超过8000万元,创下了河南省新技术转让额新纪录;河南大学王彦明博士及其领导的团队对蛋白质脱胺酶的化学活性及免疫学功能进行了十余年科学研究,取得了多个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这表明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我们实验室师生对此感到非常振奋!自2017年以来,我们团队已经招收国际留学生20多名,其中已毕业博士生2名、硕士生4名,博士后出站2名,2022年又招收3名外籍硕士生。”姬新颖说,团队将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营造崇尚科学的学术气氛,持续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培养方面,团队将会更加踏实地探索合理有效的培养体系,为河南大学医学院国际化奉献力量。
“开放合作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主要动力。作为一名归侨科研工作者,我要用好侨的身份和资源,团结国内外同行,把今年创刊的国际英文期刊Gene & Protein in Disease办好、办出特色、办出影响,为中国期刊国际化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出一份绵薄之力!”姬新颖说。
人物名片:
姬新颖,中国侨界贡献奖获得者、河南省侨联常委,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国际英文期刊Gene & Protein in Disease(GPD)创始人、执行主编,河南省核蛋白基因调控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河南省肿瘤精准诊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始人和首任理事长,河南省科学保健学会荣誉理事长,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兼汴京医学科普团发起人。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李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