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粮策专家谈丨胡元森:打造食品创新的“发动机”,支撑引领河南食品产业集群向世界级迈进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侯冰玉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二十大报告中,将农业强国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首次将“农业强国”写进党代会报告,非常值得关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大河报·豫视频特推出“农业强国”系列采访,邀请农业方面专家解读二十大报告,探讨河南在新的历史时期将如何为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发力,如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继续扛稳“中原粮仓”旗号,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农业是稳定经济社会的“压舱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农业强国”究竟该如何实现?素有“中原粮仓”之称的河南,又将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带着这些问题,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采访了河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原食品实验室食品酶工程方向首席科学家胡元森。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在胡元森看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任务。
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通过提升产业素质和主体实力,实现从规模到效益、从数量到质量、从科技装备到保障能力等全面提升,夯实农业作为全国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地位与作用。
在胡元森看来,农业生产核心要素是耕地,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我国多次强调要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18亿亩耕地保障了我国基本口粮完全自给,这是我们守好粮食安全的底线,能保证中国人的饭碗端在中国人手上,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其次,要持续增加农业基本建设投入,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使农业生产规范有序、智能环保,省时省力,让更多农业劳动得以解放出来,吸引更多人员从事农业生产参与度,为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
再者,要实施“三链同构”“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实施“三链同构”战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
同时,要融合一二三产业,实现生产、采购、销售一体化,充分发挥粮食精深加工的转化作用,利用新型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将宝贵的粮食资源综合利用、加工增值,带动传统农业和农产品由粗放种植向精准生产转变,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增加绿色优质农业产品供给,加快农业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有效实现粮食的增产增收,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与竞争力。
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全链条科技创新。在农业领域从产前种子、产中种植及产后储藏运输加工等全链条多环节实施科技创新,在生物育种、耕地质量、智慧农业、农业机械、农业绿色投入品、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业防灾减灾等关键领域,加快研发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把“核心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
“河南是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担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胡元森表示,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政策和河南良好的地域优势和农业生产资源,以粮食核心区建设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打造“天下粮仓”、以产业化为载体,做大“国人厨房”、以知识为力量,培育“产业大军”,充分发挥“粮食核心区”的优势,做大做强河南农业体系。
打造食品创新的“发动机”,支撑引领河南食品产业集群向世界级迈进
作为中原食品实验室食品酶工程方向的首席科学家,胡元森对于中原食品实验室将在河南助力建设“农业强国”中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食品产业是河南省的支柱产业,在全国具有明显的优势,已构建肉制品、面制品、乳制品、油脂、果蔬等五大产业链,上下游产业链完整,规模以上企业2500余家,培育出了双汇、卫龙、三全等一批全国知名品牌。
但目前,河南食品产业发展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难题,如企业多而不优,大而不强,品牌特征性不足,外向型产品欠缺;精深加工产品比例偏低,副产物利用率不高;原料供应链不稳定,关键装备、技术、基料依赖进口;创新及前瞻性布局不够,国际竞争力不强等。
而中原食品实验室作为河南省委、省政府在省级层面规划布局的10个省实验室之一,是引领河南万亿级食品产业集群向世界级迈进的重要支撑力量。
据胡元森介绍,中原食品实验室现已明确食品新资源挖掘与功能研究、食品功能组分解析与高效利用、精准营养与健康食品创制、食品物理生物耦合制造技术、食品柔性化智能装备开发与应用、食品全链条风险因子识别与阻控技术等六大研究方向,组建了粮食加工、油脂加工、功能配料、食品风味科学、乳品与特殊食品、精准营养、食品酶工程、食品合成生物技术、食品绿色合成、肉制品与预制菜、方便食品、食品智能装备和风险因子识别、监测与阻控技术等13支研究团队,全国19所高校科研院所的28名专家担任首席科学家。
“实验室汇聚全国创新人才,聚焦食品产业集群‘卡脖子’技术协同攻关,力争建成国内一流的食品科技创新中心,在食品新资源挖掘、营养与健康等方向产出一批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并实现转化。”胡元森表示,实验室将在助力肉品、粮油、预制食品、乳品、方便食品、盐化工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抢滩新兴食品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完善食品全链条创新生态,努力培育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企业,有力支撑河南食品产业提质增效,促进河南省万亿级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赵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