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考古新发现|洛阳汉魏城发现大型魏晋时期水道遗迹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刘瑞朝
汉魏洛阳城千秋门遗址位置示意图
《水经注》谷水条载:“渠水……直千秋门,……又枝流入石窦伏流,注灵芝九龙池”。这段文字记载被考古发掘所证实。1月6日,在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汇报了2022年河南省洛阳汉魏城宫城千秋门遗址主要发掘收获,发现了大型魏晋时期水道遗迹,如此规模这在汉魏洛阳城的发掘历史上尚属首次。
千秋门遗址发掘平面图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了解到,2021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汉魏洛阳城宫城千秋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结果表明,门址在北周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早期门址的形制目前尚不清晰。目前发现了门址西侧的子母阙阙台,阙台始建于魏晋时期,北魏在其基础上加以改建。
各期水道关系图
在千秋门门址的阙间广场下层,解剖发现保留有魏晋时期的大型地下水道遗迹。该水道遗迹被北周夯土和北魏砖砌水道叠压或打破。魏晋水道以砌石为主,兼有砌砖;由4条水道构成。水道在门址阙间广场之下呈西北-东南走向,伏流穿过向北直流而去。目前发掘总长度超过80米。在魏晋水道遗迹以下,还发现汉代的大型券砖水道。
各期水道关系图
魏晋时期的石砌水道基本是由底板、侧板、盖板构成的水涵洞,具体砌筑细节有所差别。水道皆伏流作石窦穿过宫墙,宫墙下水道的底板上发现有与水栅有关的菱形孔。这些遗迹现象皆可视为后世《营造法式》记载水道施工规范的渊源。
水道G1石窦伏流穿过宫墙(西-东)
如此大规模布局、细致精美的水利设施在千秋门区域发现,与文献记载完全契合。魏晋水道应是从阳渠引水入宫城后,通过石窦伏流的形式,向北注入到宫城北侧园林和其他区域,系魏晋洛阳城宫城引水工程的一部分。
水道G3水栅遗迹(北-南)
此次发现的大型魏晋时期水道遗迹,如此规模这在汉魏洛阳城的发掘历史上尚属首次。水利考古是中国古代都城考古重要的组成部分,此次发掘为未来探索汉魏洛阳城水利设施对都城园林景观的塑造提供了坚实的考古依据,也为当代城市规划中水资源的利用和水环境的新时代构建提供了历史借鉴。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