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国外技术壁垒!新乡医学院一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将获收益过亿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波 通讯员 崔静 文图

在“高精尖”的生物制药领域,经过上千次的失败和摸索,新乡医学院一科研团队打破国外“卡脖子”技术壁垒,一项重大科研创新成果顺利实现下“书架”上“货架”!

2月15日上午,新乡医学院“高效表达细胞培养系统的构建”成果转化签约仪式在该校勤政楼六楼会议室举行,该创新成果实现获300万元科研经费和20年5%销售额的转化收益,预计转化收益将突破亿元。

据介绍,转化合作单位为北京同立海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当天的签约仪式上,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何守法、新乡市科学技术局局长李亮、北京同立海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王立燕、河南省重组药物蛋白表达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王天云、新乡医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朱武凌出席仪式。新乡医学院有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负责人及河南省重组药物蛋白表达国际联合实验室人员参加。

据介绍,在由新乡医学院建设的河南省重组药物蛋白表达系统国际联合实验室里,王天云科研团队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通过5年攻坚,建立了国内领先的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并形成“高效表达细胞培养系统的构建”创新成果,打破了国外技术对重组药物蛋白生产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壁垒,将有力推动生物制药领域中重组药物蛋白的产业化发展。

众所周知,生物制药是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新兴高科技产业,重组蛋白药物是生物制药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目前全球绝大多数生物药物生产的核心技术掌握在欧美日等国家。

王天云教授告诉记者,本次成果转化的无血清培养基作为重组蛋白表达系统的核心上游原料,核心技术被美国英杰(Invitrogen/Gibco)、西格玛SAFCBio、海克隆(Hyclone/GEHealth)等三大公司垄断,中国市场上95%的培养基都需要依赖从国外进口,一升培养基高达数千元,“比茅台酒都贵”,严重制约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王天云科研团队围绕无血清培养基的复杂配方及核心技术进行攻关,经过上千次的失败和摸索,成功研发出系列CHO细胞、HEK293细胞、昆虫细胞的高端无血清培养基,其各项指标已经达到或高于目前国际上知名公司的同类产品,突破了重组蛋白药物的“卡脖子”技术壁垒,一旦投入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相关生物产品也将实现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和超越。

北京同立海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耕国内生物医药事业,密切关注生物医药领域的基础研究创新成果,敏锐地捕捉到王天云科研团队建立的国内领先的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相关成果具有极高的转化价值,及时表达成果转化合作诚意,先后3次到新乡医学院考察并洽谈交流,最终形成了互惠互利共赢的合作方式。双方还通过反复研究论证设计了多个适合这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可行性方案。

目前,大约80%批准上市的重组蛋白药物是哺乳动物细胞产生的。但是,国内缺乏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且相关高值培养基绝大多数依赖进口,受制于人。针对这一现状,王天云教授团队自2002年团队在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研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连续发表相关的最新成果,拥有自己的核心知识产权,具备国际一流的表达载体、细胞系及无血清培养基,在国内外这一特色研究领域保持着领先地位。

王天云告诉记者,按照300万加上20年5%销售额提成,预计转化收益将突破上亿元,这将有利助推团队取得更高水平的研发和新产品的创新。

据悉,王天云科研团队是国内唯一一家独立开展该系统研发的团队。目前团队共有研发人员40余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11人。在现场,王天云与北京同立海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立燕正式签约,何守法、李亮、朱武凌等现场鉴签。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新乡运营中心审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