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大篷车开到家门口 科技助农零距离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刘瑞朝 黄婷

惊蛰时节,天气和暖,花红柳绿。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返青期麦苗长势喜人。春耕春种,春浇春作,正逢其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成果将转化为农民收入、产业贡献和社会财富。如何将科学技术、科学知识传递到田间地头?在春耕春管的关键时期,科普大篷车穿梭于乡野之间,科技小院内的师生们将先进技术传授给当地村民。

科技兴农,乡村振兴。中原大地,创新驱动。

新乡市科协农技科普大篷车来到延津县司寨乡平陵村

专家下乡传经送宝到地头优质麦种扎根“蒙金土”

3月7日上午,一辆新乡市科协农技科普大篷车出现在延津县司寨乡平陵村村道上,载着两位农业专家和科普工作人员,开进了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新乡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蒋志凯走了下来,准备到新麦45试验田内查看小麦的最新长势。

平陵村村民马富国,拉着他先到路北的一处大田内。他弯下身,揪起一撮麦苗,指着下端的黄枯的叶子说:“专家你看,这片麦子部分苗叶有枯死的情况。”

蒋志凯蹲下身,将麦苗根部的土清掉,端详了一会儿说:“麦子的抗寒性出现了一点问题,出现了冻害,得抓紧时间浇水。”

这个工夫,司寨乡党委书记申延霞已经把记者拉到了新麦45试验田内。她抓起一把农田里的土说,这儿的土是“蒙金土”。延津县地处黄河故道,上面是砂土层,松软、透气,下面的土层,又保水保肥。所以,这里的田地很适合种植小麦。

司寨乡共有28个行政村,8万亩耕地,常年种植优质麦4万~5万亩。这里有河南省农科院、新乡市农科院的育种基地,农业部门和科技部门经常进行技术指导,当地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你看新麦45新品种,长势明显比刚才那块要好。”她笑着说。

蒋志凯告诉记者,这个品种是由新乡市农科院以新麦26为父本、济麦20为母本选育而成。该品种属半冬性多穗型优质超强筋品种,矮秆抗倒,综合抗病性好,综合抗逆性强,能抗寒,也能耐旱,更能耐热。

到试验田里查看了一番,他给出了春耕春管的建议。这个周末,马上就要大降温了,为预防冻害,建议趁这几天天晴,给试验田浇水。

平陵村村支书萧洪生说,去年开始,新麦45新品种在村里繁育推广,亩产在1300~1400斤,直接增加了他们的收入。“科技赋能小麦增产提质,去年鲁花集团与司寨乡签订了3000亩优质购销合同。”申延霞说。村民们亩均增收就达到了300元以上,真真正正得到了实惠。

蒋志凯说,他们通过延津等地新麦45试验示范繁育一体化示范基地建设、规模化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以及田间地头技术指导、开展技术培训等形式,帮助基层技术人员、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解决小麦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辐射带动了优质小麦生产科技发展水平,助力了优质专用小麦推广应用。

延津县科协主席常金鹏正站在地头与农户们沟通春耕春种的技术问题。他说,延津县目前有11个农技协会。一年四季,科协都会组织专家下乡指导农业生产。科普大篷车开进田间地头,发挥科技志愿者的作用,一方面进行科普,另一方面进行技术指导。

新乡市科协科普部吴静漪介绍说,这段时间以来,科普大篷车穿梭于延津县的乡村之间,满载着科普展板和资料,为农户传递科学种田知识。同时,带着专家,到田间地头,现场查看苗情,通过科学的措施来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希望用科技的力量,助推乡村振兴。”她说。

禹州科技小院学生在试验田里查看苗情

科技小院开启“智富门”让农户增产又增收

3月8日,禹州小麦科技小院的第八任院长胡雪铃,开着电动三轮车,拉着小院的工作伙伴们,来到顺店镇康城村外的试验田。

和村民的农田不同,这块试验田里竖立了多个标牌,上面写有“N0”“N180”“N240”等字样。胡雪铃说,“N”就是氮,后面的数字代表的是不同的施氮量。通过5个试验小区、每种三次随机重复的模块设计,来验证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不同的施氮量,反映在小麦样态上,便有了色泽、高度、密度等方面的不同。禹州科技小院,已经在这里做了十余年的试验,以验证最科学合理的农业种植方式。

今年52岁的张继红,是康城村的种植大户。在科技小院的指导下,她流转了500亩土地。前几天,她刚刚在科技小院入驻师生的指导下完成了施肥作业。她告诉记者,科技小院的试验田,有一部分就在她的农田里,今年小麦的长势良好。她表示,有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帮助,去年她的小麦亩产增收了200多斤,每亩多挣300多元。

据悉,禹州科技小院是河南农业大学叶优良教授在省科协支持下于2012年牵头建立的,也是河南第一个科技小院。截至目前,科技小院技术服务已经覆盖到周边的4个乡镇48个村庄2万农户,服务大户和合作社100多个。

科技小院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0万亩,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整村推进。“科技小院指导的农户,减少投入30%以上,增产增收20%以上。”胡雪铃说。

叶优良介绍说,科技小院由涉农高校和院所的专家、学生构成,目前已经成立了108个。参与志愿服务的师生通过技术创新和展示、技术培训和推广,帮助农户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推动形成助力乡村振兴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科技小院,已形成科技助农常态化的机制。叶优良说,引导入驻师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把论文写在中原大地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促进农业质量效益的不断提高。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

去年7月底,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印发《关于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确定对68个单位的780个科技小院予以支持建设,推动科技力量支撑农业生产,为农民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的科技服务。

河南省科协副主席、一级巡视员房卫平说,科技小院师生通过科技志愿服务,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可用、实用的技术,拓展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新渠道。

科普助农零距离,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这将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成为科普服务基层农业的示范窗口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农业技术示范推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基地。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李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