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当代文学颁奖盛典丨葛亮:借饮食中的中国文化密码,描绘时代画卷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杜倩雯 摄影 陈甜甜 殷海涛

江南岭南风日好,世道味道总关情。饮食为始,笔落生情。著名作家葛亮携最新长篇小说《燕食记》,来到中原大地,分享创作历程。

4月15日,2023当代文学论坛暨颁奖盛典在河南郑州举行,届时将揭晓并颁发2022年度长篇小说五佳及《当代》文学拉力赛年度奖项。葛亮的小说《燕食记》入选2022年度长篇小说五佳作品。

此次活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日报社、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

“饮食就是中国文化体系里文化密码,中国人的道理都在‘吃’里。”葛亮的《燕食记》就是借助中国文化密码,从粤港两地的美食切入,沿着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与薪火存续,见证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描绘时代的雄浑画卷。

从《朱雀》到《北鸢》再到《燕食记》,包括穿插于此的中篇小说、散文随笔,葛亮十几年的创作历程从未停歇。文学界常常评论葛亮的写作风格自成一派,称他常在人间烟火处窥探历史脉络,用古典舒缓的文字,穿梭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喜爱葛亮的书迷将他的作品定义为新古典浪漫主义,称他的语言兼具现代汉语流畅之美与古典语言的雅致之韵,他的内容是在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中回望古典主义与民族底蕴。

谈及写作,葛亮称:“写作于我而言是种沉淀,我会把写作的过程当作梳理与更新个人思想体系的一种途径。”受祖辈的影响,葛亮自小就对古典文化与传统技艺情有独钟。他曾因修复祖父葛康俞教授的手稿《据几曾看》而接触到古籍修复师,也曾为创作,各地寻觅传统理发师、制作瓦猫的陶艺匠人等。在葛亮近些年的创作中,许多是围绕各地非遗匠人与民间文化展开。而这些创作经历也在不断丰富他的思想体系。

葛亮分享了一段在澳门采访一位木雕佛像传承人的故事,他说,这位匠人打破了他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刻板印象。

“或许许多人认为非遗手艺需要子孙或徒弟的代代相传,但这位木雕师傅,却并未收过徒弟,也未要求他学金融的儿子接替传承。”葛亮曾问老师傅是否遗憾自己后继无人,但老师傅却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手艺,我在我的时代里有了成果,我也会尊重如今时代下,自己孩子的行业选择。”

据葛亮说,他目前正在和一些院校、研究院所合作,共同通过匠人口述、手艺建模等方式详细记录下非遗技能,“今后技艺的传承不再局限于子子孙孙的代际传承,将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除了分享文学创作历程,葛亮也谈及了当下火热的ChatGPT等人工智能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葛亮援引齐白石的名言来阐释,虽然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不容小觑,但相比于文学创作中的情感诉求与表达,人工智能所能做的只是“似我”的部分,无法替代文学写作的思想体系与逻辑。

此外,葛亮也对河南青少年寄语:“‘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人生格局,也会提供更多机会,让我们与有趣的灵魂相遇相知。希望各位青少年朋友,能够在新的一年里多读好书。”

扫描二维码下载豫视频APP,一键找记者。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刘惠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