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孟州市民俗博物馆,沉浸式体验农耕文化!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李岩 通讯员 王惠敏
初见王庭芳时,印象很深刻。50多岁的年纪,瘦高的个子,脸上带着谦虚、和蔼的笑容,很有亲和感。他出生在农村,作为上世纪60年代人,经历和见证了黄河岸边50多年的发展变迁。由于多年来一直在县城和乡间工作,加上早年的艰辛生活,他对过去那些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的老物件有着深深的感情。
为此,他收集了300余件农耕、家具、老画作、文体器具等物品,腾出了400多平方米的房间,分门别类进行陈列,制作说明图片等,在孟州市西环路边、西何庄村北,建成了孟州第一家民俗博物馆。
日前,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走访了这处颇有韵味的博物馆。
创办民俗博物馆,弘扬优秀农耕文化
博物馆有多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
而民俗博物馆是依托丰富多样的民俗文物、收藏品等,将民间传承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有形和无形的陈列手段,最大限度地展示、研究和传播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
今年4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要加强对黄河流域各类历史文化的保护力度,包括农耕文化、非物质文化等。无独有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而农耕文化是豫西北地区民俗文化的主要体现。在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中,许多民俗、农耕方面的物品,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许多东西已经逐渐消失,而民俗博物馆正好实现了对各类文化记忆的保护和展示。
这种不可或缺的意义,也是王庭芳下决心创办这处博物馆的初衷。
承载了太多记忆,参观的市民都说好
今年清明节前几天,附近三所小学的260多名学生,分批走进王庭芳的民俗博物馆。看着那些陈旧陌生的物件,有些在电视上见过,有些根本都没见过,孩子们充满了好奇。随着深入浅出的讲解,孩子们通过一件件物品,对身边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社会发展历程等,有了直观的感受和认识,对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是一种形式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
几天后,孟州市50余名政协委员参观了民俗博物馆。政协委员中,有不少和王庭芳是同一时代的人。
走进民俗博物馆展览厅,石槽、锄头、木犁、木耧、扁担等家什农具,还原了曾经的乡间生产生活场景;粮票、旧版人民币、灶台、织布机、黑白电视等生活用品,见证了难忘的岁月;记事碑、字画、照片、伟人像、纪念章等富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记录了大时代背景下,孟州的历史印记……
其中,九十年代的脚踏风琴,尽管陈旧,但依然还能发出悦耳的声音,诉说着过往的动人故事;“双卡四喇叭”录音机,更是多少70后、80后们梦寐以求的期待和向往;一盘盘流行歌曲磁带,从李玲玉、董文华、尹相杰、李春波等内地歌星,再到“四大天王”、“小虎队”、孟庭苇、高胜美等港澳台歌星,往事随风飘散,但歌声飘过几十年,沉淀的是岁月,牵动的是情绪,品尝的是滋味。委员们边走边看、边看边议,纷纷感慨不已。
参观结束后,一名委员由衷地对王庭芳说,老王,你做了一件大好事啊,留住了我们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应该多让年轻人来看看,体会过去的不容易,这样才能让他们踏踏实实地干工作。其他委员也纷纷抒发自己的感受,并给王庭芳提出了许多建议。
看到民俗博物馆这么受欢迎,王庭芳的内心很激动,多年的辛苦和努力得到认可,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继续丰富藏品,让广大人民群众免费参观
这座民俗博物馆是怎么来的呢?
“我就爱这些老物件,觉得亲切。每次看到人家的旧东西,我就去问能不能卖给我。时间一长,这旧物越来越多,我就想着建立一个民俗博物馆,让大家一起欣赏是最好的形式了,还能让现在的小孩儿知道,咱们以前使用的都是啥东西。”说起民俗博物馆的由来,老王娓娓道来。
怀着对老物件割舍不去的情怀,王庭芳用三年多时间,深入孟州、偃师、巩义等地乡村,收集收购不同时期当地农户家中使用的生活生产用品和民俗器具等,妥善收藏、陈列,记录时代变迁。为了收藏这些老物件,他倾注了不少心血,成天四处跑,每到一地,都打听哪儿有“宝贝”;一有消息不管多远,都立马前去“淘宝”。这些年来,他省吃俭用,为此花费二十多万元。
“每一个老物件都是一段故事,这些东西能够勾起老人和中年人的回忆,也能激励年轻人更好地、踏实地工作。我还会继续丰富藏品,并且免费让大家参观,为咱们的民俗文化传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老王说。
(图片摄影:薛志奇)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焦济运营中心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