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稻虾综合种养(信阳潢川)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李鑫 通讯员 徐大伟 沈立平 党俪元

冯德祥博士在田间为养殖户讲解小龙虾病害防控技术

七月中旬已有几分盛夏烈日的暑气,村头黄狗也懒洋洋趴伏在树荫处吐舌喘气。有这样一支团队身穿红色马甲,忙碌奔走在信阳潢川县魏岗镇稻渔养殖场的田垄小道上,用精密仪器分毫不差地测定着水质,为接下来的甲鱼幼苗投放保驾护航。

冯德祥博士和雷宇杰副教授在为养殖户检测水质

这就是被央视频频报道的河南省稻虾综合种养(潢川)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由团长、信阳农林学院杨东辉教授带领,汇集学院水产、水稻相关专业的教授、博士等优势技术力量作为团队成员。七月中虽烈日炎炎,但对于团队成员来说,正是又一个为乡亲们创收增收的好时机。

冯德祥博士和雷宇杰副教授查看养殖户投喂情况

思路一转天地宽,“一田三收”不是梦

自下乡以来,杨东辉和他的团队以信阳农林学院的科研成果为基础,扎实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奔走在田间地头,实地考察生产,以严谨认真的服务态度对接养殖个体户和企业。其中,他们以“稻—虾—甲鱼共作—轮作”为原创主推技术,在潢川农都农业、华来时代等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开展示范推广工作。

冯德祥博士和雷宇杰副教授在田间为养殖户检测水质

甲鱼对小龙虾有很强的的摄食作用,据长期以来的养殖经验来说,两者无法同时养殖。在号称鱼米之乡的潢川县,大家要么在稻田里养小龙虾,要么养甲鱼,从来没想过混养。

想要打破传统养殖思路,需要不破不立的决心,和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无数次试验和探索。杨东辉带领团队夜以继日,检测水质,观测温度,在信阳农林学院水产学院的实验室里进行小规模养殖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得出结论:三月份到五月份是小龙虾生长旺季,而甲鱼养殖是从七月份开始,只要打好这个时间差,一块田里其实完全可以养这两种水产品。

杨东辉教授为养殖户讲解田间工程

说来容易,真正实施起来又是另一种挑战。对于全新的轮作方式,村民们的问题和顾虑也层出不穷。“我做这个稻虾养殖现在也有六七年了,一水两种,这个虾养的也可以,但是稻田里养这个甲鱼有点担心。”潢川县双围孜村养殖户许学文不无担心的说。

针对许学文的这个问题,信阳市稻渔综合种养协会副会长、信阳农林学院水产学院水产动物营养与毒理学博士冯德祥认为,高温季节小龙虾的养殖是十分困难的,这导致高温季节田块闲置,因此,我们就在7、8、9月高温季节的时候,投放适宜高温养殖的甲鱼,一方面小龙虾我们都知道它里面的营养成分含量比较高。甲鱼摄食了小龙虾之后,本身自己就长得非常好,另一方面也为农户免去了小规格小龙虾清塘的烦恼!

团长杨东辉对这种养殖方式的认可更打消了许学文的疑虑,他认为温度(水温)三十度正合适,要赶在晴天进行放养,放养之后它能及时开食,现在甲鱼的成活率都在99%以上。

团队为潢川农都农业规划高水平研发中心建设方案

科技特派员们住在了田间地头,将养殖诀窍毫不保留地教给养殖户,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养殖户们保驾护航。在乡亲和村民一声声呼唤中,是对服务团队沉甸甸的信任,也是对特派员们工作的肯定。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加入到“稻—虾—甲鱼”的养殖中,仅潢川县就推广了2700亩。据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李金贵说,每年每亩的经济收入能增加2000到3000元,经济效益可观。

团队开展稻渔新模式推广

从个人到渔企,打通供产销一条龙

怎么养殖,怎么增收,又该怎么推动个体户和渔企的对接,带动辐射本省稻鱼企业“走出去”?关于这些问题,服务团从小到大,逐步解决,针对每个群体都制定出自己的方案。

面向普通养殖户,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培训,普及科学种养技术和绿色种养先进理念。近三年来组织了50余场培训,培训人数达到2000余人。结合经验,杨东辉和团队因地制宜,在普遍规律中寻找属于咱信阳人自己的特殊规律,由冯德祥主编的《信阳市稻虾综合种养技术操作手册》,发放超过6000余份。

团队在养殖户家开展科研取样

“每年(每亩)的经济收入,能增加2000到3000元,我感觉经济效益可观。”潢川县魏岗镇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李金贵。

面对规模化稻渔企业,服务团帮助当地拉长产业链、冷链物流、水产品深加工等,让这些好水产品都能有个好销路。同时服务团还开展品种和模式创新技术示范,协助稻渔企业申报各类建设项目;开展“稻—虾—甲鱼共作、连作”养殖推广,形成多营养级立体养殖模式;指导建设了甲鱼育苗温室,解决了配套苗种的供应问题。从上一年投放甲鱼生长情况,再到投放新一季度的锦鲤苗种,杨东辉和他的团队跟踪对接合作,再借助信阳农林学院科研优势开展检测技术服务。近两年共检测各类样品280余份,解决养殖问题60多个。

稻渔企业在信阳农林学院水产学院的帮助指导下建立了对应的硬件条件和检测技术人员队伍,规范了检测及养殖问题的诊断流程,建立技术网络,极大地提升了技术服务的科技水平和服务质量。

团队在疫情期间仍然坚持在田间一线工作

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次创新,投放的养殖网中硕果累累,离不开科研人员和养殖户共同的努力。这是一张网,联动着个体养殖户到知名渔企,构建着一条全新的产业链。

打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从实验室,到千亩水稻田,河南省稻虾综合种养产业(潢川)科技特派员服务团肩负责任,传递着科技与经验的火炬。近两年来,服务团共赴潢川开展各类科技服务240人次,指导养殖户60余户,进行各类水产养殖技术培训22次,发放科普、技术材料4000余份,建立示范基地7个、面积3000余亩,辐射带动7000余亩。

目前在潢川,55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田间地头,共建立了150多个合作示范推广基地,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49项,将养殖户们需要的实用科技送到家门口。

服务团成员与潢川县科技局、水产局领导进行座谈

多年来,信阳农林学院秉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成果应用在企业里”的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两个更好”的殷殷嘱托,植根大别山革命老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助力乡村振兴。

对于杨东辉老师和他的团队来说,这是从实验室走向实验田的五年,是竭力服务的五年,也是为潢川县做出无限贡献的五年。他们的工作有效解决了基层科技人才稀缺的问题,打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团队成员赴企业查看生产情况

抛去虚名和浮华,也许对团队内每一个科研人员来说,在收获时节农户们质朴的笑容,在培训结束后听者真诚的感谢,才是心之所向,才是意义之谈。

服务团在中河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打样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大河报豫视频编辑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