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因水利而生,因黄河而兴 | 豫见黄河 传承中国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宋光华 邓飞 陈秋宇 王永璐 李准

三门峡市因三门峡水利枢纽而生,因黄河而兴。

伴随着三门峡枢纽工程开工建设,直接诞生了“黄河上漂来的城市”——三门峡。如何运用好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文化资源,推动新阶段黄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围绕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今年年内将打造以中流砥柱精神为核心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与黄河文化融合展示带,让三门峡水利枢纽文化资源串珠成链、连点成线,不断提升黄河水文化的影响力。

三门峡因水利而生,因黄河而兴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然而又曾是一条水旱严重的河流,以"善淤、善决、善徙"、含沙量高、治理难度大而闻名于世,在古代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称。洪水过后,"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黄河宁,天下平"一直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的期盼和梦想。

据统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投运后,可控制黄河来水量的89%、来沙量的98%。

9月13日上午,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现场见到了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范保华,他在介绍时这样提到:“三门峡水利枢纽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黄河第一坝。因为它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黄河干流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它的建成运用可以说是三门峡水利枢纽在黄河中位居中游,砥柱中流、铁臂担当,在防洪、防凌、灌溉、发电等方面发挥出了巨大作用。

伴随着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直接诞生了“黄河上漂来的城市”——三门峡,也为三门峡国民经济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所以说有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才有了三门峡市。三门峡市也是因为三门峡水利枢纽而生,因黄河而兴的一个新兴的城市。”范保华告诉记者说。

下足绣花功夫,做好精准水调度

“三门峡水利枢纽做好精准水调度,必须每次都下足绣花功夫,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当天上午,范保华带领记者一路现场介绍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前世今生,重点提到了“绣花功夫”般的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

据介绍,枢纽改建至今,大坝泄流能力、排沙比均大幅提高。近年来黄河来沙量呈现显著的减少趋势、水库运用方式等其他边界条件都发生了很大而且有益的变化。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更加突出了三门峡水库在黄河流域防洪、调水调沙、生态保护等功能。

“未来,三门峡枢纽也将为三门峡市的兴起,为下游两岸和上游两岸人民的安居乐业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范保华说。

讲好黄河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近年来,三门峡大坝不断迎来新的游客。如何运用好黄河三门峡枢纽文化资源,推动新阶段黄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也是要面临的问题。

“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丰富和展示三门峡水利枢纽文化建设成果,我们正在筹备创建具有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特色的黄河文化融合展示带,让三门峡枢纽文化资源串珠成链、连点成线,不断提升黄河水文化的影响力。”范保华告诉记者。

他介绍说,根据区域水文化建设的成熟度和影响力,近期拟围绕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打造以中流砥柱精神为核心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与黄河文化融合展示带。

以水文化为平台,设立文化引导牌和展示牌,通过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等形式(通过扫码展示),将“三门峡展览馆”“三门峡水利枢纽壁画”“中流砥柱”“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文化墙”“科普文化园”“清风林”“大禹像”串联起来,全景式的展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文化的巨大魅力和建设成果。

从中期目标看,拟围绕故县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以河洛文化为核心的故县水利枢纽工程与河洛文化融合展示带。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介明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