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宋光华 实习生 黄海明
“铜头铁尾豆腐腰”,黄河在豫流域的开封、兰考段,就是这段“豆腐腰”,从历史上这里饱受河患也验证了这个说法;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道弯留在了兰考,黄河自此由南向北。
9月20日,由河南黄河河务局、河南日报社作为指导单位、大河网络传媒集团主办、大河报执行的“豫见黄河 传承中国”大型策划报道走进开封,看这段黄河的新模样。
黑岗口险工
确保黄河安澜 打造黄河生态廊道示范区
提及受黄河影响较重的城市,开封无法避开,受历史黄河河患影响,“城摞城”成了这个城市的标签之一。
为何历史上黄河容易在这座城市出现险情,现在这里又是什么模样?
大河报记者在黄河开封段的重点位置之一——黑岗口,看到这样一幅景象:黄河河面宽广平静,河堤绿树成荫,三五成行的游客在此拍照交谈……
开封第一河务局的朱紫薇告诉记者,表面平静的黄河,其实暗藏汹涌。
据她介绍,黄河开封城区段堤防长度31.19公里,河道全长22公里,河道工程有2处险工和4处控导工程,而始建于1815年的黑岗口险工是黄河下游最著名的险工之一,该险工长5695米,共有85道坝、垛、护岸,是控制黄河下游游荡性河势的一处重要河道工程。
“黑岗口在黄河防汛史上以险出名,这里的黄河为典型的游荡性河段,主流摆动频繁,极易形成横河、斜河等畸形河势,从而发生险情,从1946年人民治理黄河以来,该险工经过整修、抢险、加高改建、新修工程,逐步形成现有规模。”她说,建国以来,黑岗口险工共有23年出险,发生险情198次,均得到了及时抢护,确保了黄河安澜以及开封沿黄百万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现在的黑岗口,少了“凶险”,多了生态,据朱紫薇介绍,黑岗口生态修复绿化工程总占地面积68.8亩,其中,2020年生态绿化修复面积23.8亩,2021年生态绿化修复面积45亩,种植樱花、高杆月季、白皮松等20多个品种数目5000余棵,达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在黄河岸边构筑起了一条靓丽的“绿色屏障”,该项目已经成为开封黄河生态廊道的示范点、开封黄河文化的讲述地。
黄委首席技师李金明
参加800余次黄河工程 守护黄河开封段
一段河道,一守便是38年,要说起开封的这段黄河,没人比他更熟悉,当然38年的时间,危险时刻也是经历了不少。
李金明,现在是开封第一河务局高级技师、黄委河道修防工首席技师,38年来,李明金坚持在治黄一线从事防汛抢险、工程施工与管理工作,先后参加了黄河开封段800余次黄河工程抢险方案制订及抢护。
38年的一线经历,有没有让李金明印象深刻的事件,他向大河报记者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2021年9月27日至10月5日,黄河中下游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秋汛,10月1日8时,小浪底水库水位270.34米,突破2012年历史最高运用水位270.10米,逼近警戒水位,洪水组团来袭,汛情叠加雨情,一场黄河秋汛洪水防御战悄然打响。
李明金日夜驻扎在堤坝上,研判河势、分析险情、制订方案并现场指挥,为了让抢险速度跑赢洪水,他带领团队创造了一分钟投抛一个铅丝笼的纪录,并创新了根石预加固等8项先进的抢护方法,使险情得到及时控制,为后续的抢险工作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38年,李明金从一名普通的河道修防工成长为经验丰富的黄委首席技师,据了解,他先后荣获中原大工匠、黄河工匠、河南省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李明金在他的工作室里,向记者介绍着以前和现在治理水患的主要工具:“现在工具先进了,不像以前主要靠人力了,但是曾经的一些方式方法,到现在仍有它的用武之地,我把这些东西留好,给年轻人们讲讲、看看,一是学习知识,也算是传承下这段历史吧。”
九曲黄河最后一弯
黄河自此又东向西变为由南向北
黄河素有“九曲十八弯”的说法,蜿蜒黄河在开封兰考,迎来了自己“最后一道弯”。

在黄河兰考段东坝头,兰考黄河河务局仝珍珍介绍,1855年六月,黄河、沁河、洛河同时猛涨,三门峡以上,洪水暴涨,含沙量非常高,洪水期间,这里河床大淤,水位很高,南风携带巨浪冲破了左岸大堤,至此,黄河结束了七百余年夺淮入黄海的历史,转而折向东北夺大清河流入渤海。
仝珍珍说:“东坝头险工也是黄河最后一次大的自然决口改道的地方。

为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号召,这里修建的兰考黄河水利风景区,兼具了文化传承、生态保护、融合发展的担子。
据仝珍珍介绍,兰考黄河水利风景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了52公里生态林带、31公里生态步道,绿化面积1.39万亩、种植林木12.63万棵,区域现有植物种类100余种、鸟类161种,景区种植紫花苜蓿8万亩、杂交构树1.4万亩、菌草3000亩,锁风沙、涵水源、固碳氮,形成沿黄优质饲草基地。
她说:“通过开展河湖清四乱,整治问题112项,清除污染和畜牧项目,景区段水质由劣Ⅴ类改善为Ⅱ类。”
喝着黄河水长大的孙广武
17岁参加除黄河“三害” 给孙子讲述当年的故事
兰考,焦裕禄精神的诞生地。
黄河多次决口,在兰考这个只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留下了一条又一条的黄河故道与断堤、废堤,断堤废堤与村庄的纵横交错,就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大风口,冬春季节,兰考五到七级的大风是十分常见,黄河故道上的黄沙,随风起落形成了一个个移动的大沙丘;夏秋多雨,坑洼不平的土地上排水不畅,就形成了大面积的内涝地;到了冬春季节,涝地的水蒸发之后形成了大面积的盐碱地。
仝珍珍介绍说,这就是兰考“三害”风沙、内涝、盐碱地的由来,也是当年焦裕禄主要治理的目标。
焦裕禄当年发动群众采用“贴膏药”、“扎针”、翻淤压沙的方法,向风沙灾害展开斗争。
孙广武,1946年生人,今年77岁了,大河报记者在东坝头村委会见到他,他对当年治理“三害”的场景,仍记忆犹新。
据他回忆,1962年,他17岁,刚上高一,当时正是兰考治理“三害”的时候。
“当时,我们跟着焦裕禄同志,参加了一次大会战,当时主要是翻淤压沙”。据他回忆,那次会战规模较大,足有上万人,没什么先进工具,三人一辆架车,一车一车的拉。

如今,孙广武早已搬离当年居住的地方,搬到了新的东坝村,一排排崭新的房子,自来水、天然气一应俱全,他和老伴、儿子儿媳生活在这里,孙子都已经上了大学。
孙广武说,自己的当年那段经历,也会经常给孙子说起,焦裕禄精神得让他们记着并且传承下去。
如今的东坝村,已经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也织就了金山银山,也成为了兰考市民休闲娱乐、打卡的一大好去处。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