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海外当博主2 |重庆女孩法国街头用小提琴演奏中国乐曲,有人翩翩起舞,有人泪流满面……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杜倩雯 实习生 许岩
“遥遥的天之涯,萱草花开放。每一朵可是我牵挂的模样。让它开遍在我等着你回家的路上,好像我从不曾离开你的身旁。”
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地铁口,匆匆赶路的行人从拉小提琴的毛聆玲身边走过,她正在拉一首中国乐曲《萱草花》。
一位中国姑娘停下脚步,静静欣赏,不知不觉已泪湿衣裳。
在异国他乡的街头,这首中国乐曲引起这位中国姑娘共鸣,她轻轻和唱。
喜欢在法国街头用小提琴拉中国乐曲的毛聆玲,七年前从重庆到法国学习音乐表演。2017年,她开始走上法国街头表演。2018年的夏天,一位观众随手将拍摄她拉小提琴的视频分享在网上,自此,毛聆玲在网络上爆红。
如今,是她在法国街头拉小提琴的第六年,也是她被互联网观众熟知的第五年。
毛聆玲说,她的梦想是用西方熟知的乐器,奏着东方的乐曲,让中国的音乐奏响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四岁起学小提琴,目前很享受做一位街头艺人
毛聆玲出生在一个音乐氛围浓厚的家庭里。她说,自己的名字是由当二胡老师的父亲,取玉佩碰撞之音,为她取名“聆玲”。
毛聆玲四岁起开始学小提琴,大学毕业后,远赴法国深造。2017年,为锻炼自己的胆量,毛聆玲拿着小提琴走上街头,成了一位街头艺人。
热爱中国传统乐曲与文化的毛聆玲,以自己的方式,令中国乐曲与西方乐器碰撞。
已学成毕业的毛聆玲目前定居在巴黎,并将做街头艺人当作自己的主营业务,她说:“做街头艺人的收入不太稳定,少的时候仅有二三十欧,整体收入可以维持基本生活开销。”毛聆玲也坦言,她做的这件事不只是为了生活上的温饱,更是为了追求“内心涌动的一些东西”。
“在街头拉小提琴时,我遇到了许多有趣的人和事。那些听众会随着音乐围绕着我起舞,这种欢乐的气氛令人沉醉。”毛聆玲说自己喜欢自由职业,很享受做街头艺人的时刻,家人也对此表示支持。
2021年的夏天,她在环法旅行时,在一个城市的街头拉了一曲《神话》,当时有个抱小孩的法国母亲边听她拉琴边哭泣,这令她十分惊讶。
曲毕后,这位法国妈妈对她说:“我曾在中国留学五年,听到你的乐曲,让我想到了我的第二故乡——中国。”
法国妈妈的话令毛聆玲感动并自豪,她说,这是中国乐曲的魅力,是中国乐曲勾起了家乡情,让我们不同肤色的人,在另一个国度产生共鸣。
手指受伤戏称自己“一指琴魔”,黑人女孩给她力量
在毛聆玲发布的视频评论区,常看到网友对她琴技的质疑。而她的自媒体账号简介中也写明目前手指受伤,戏称自己是“一指琴魔”。
回忆起过去,毛聆玲不禁哽咽。
“没想到以拉小提琴为生的我,患上了手指上的‘职业病’。”毛聆玲说。
去年年初时,苦练小提琴多年的毛聆玲忽然发觉自己小提琴技艺似乎不进反退,为此十分苦恼。于是,她更加努力,甚至硬掰手指强行练习。直到今年4月,越来越痛的手指让毛聆玲意识到:身体出现了问题。
随后,毛聆玲前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她手指的神经系统出现了问题,患了“职业病”。身体的疼痛和网友们犀利评价的语言让毛聆玲陷入深度自我怀疑中,一度想要放弃她热爱的乐器和想要为此付出一生的事业。
但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拉着她走出了低迷的情绪。
“我在地铁中转站拉琴,一位黑人姑娘坐在我身旁静静地听着。听完我的曲子后,她嚎啕大哭。”毛聆玲说,当时这位黑人姑娘拉着她的手放到了自己胸口。
黑人姑娘说:“你能感受到我的心脏在怦怦跳动吗?我今天遇到了非常不好的事情,最近的生活过得也极其艰难,但听了你拉的曲子,我现在浑身充满力量。”
这位对生活重拾信心的黑人姑娘为毛聆玲留下了一块有些破碎的手表和一块头巾,她说,她没有任何有钱的东西,只想给毛聆玲留下一些值得纪念的物品,感谢她拉的乐曲让一位被痛苦生活掩埋的女孩重获新生。
这位黑人女孩或许没有想到,走出生活困苦的她,也为毛聆玲带来了黑暗中的阳光,让她重新找到拉琴的意义和生活的方向。
毛聆玲说:“我从不知道,自己拉的乐曲还有这么大的功效,我治愈了那位黑人姑娘,她对我的认可也同样治愈了我。”
如今,毛聆玲积极治疗手指,也坚持练琴,她走在实现人生梦想的阳光大道上。
多重身份加持,想用当代思维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在法国久居多年的毛聆玲有着多重身份:街头艺人、小提琴手、自由音乐人、策展人、自媒体博主……毛聆玲说,她是一个比较容易陷入情绪内耗的人,因而更喜欢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
如今,毛聆玲的主营身份是一名街头艺人,以在法国街头拉小提琴的“打赏收入”维持生活基本开销。此外,毛聆玲还偶尔做着小提琴家教老师,并和朋友合办了一家名为“东方美学”的协会,举办一些公益性质的展览。
毛聆玲和她的朋友们都极其热爱中国文化,她创办的“东方美学”协会主营项目之一就是在法国协助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毛聆玲说,她们前不久刚完成一场关于中国香包的非遗展览,效果很好。
谈及创立协会的初衷,毛聆玲说:“其实中国有许多传统的东西,都可以提炼出具有当代思想的结晶。而我们把它们展示出来,做一个当代的解读,才能有助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代世界的理念下,更被世界熟知。”
扫码下载豫视频APP,一键找记者。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刘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