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剧山东爆火,“芝麻官”见证豫剧受欢迎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樊雪婧

2月起,豫剧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山东各地掀起一场场文化盛宴。

“这是人民和传统艺术的双向奔赴。”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院长金不换说,“剧团一年半数以上演出都在省外,我见证着豫剧有多受欢迎。

今年全国两会,第七次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金不换,最关心的还是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交了关于戏曲发展的多个建议。

两会间隙,金不换回到驻地,就开始琢磨着排新戏。“11号会议结束,12号登台演唱,用戏曲为河南做好代言,脚踏实地用文艺作品为河南家乡扬名。

金不换说,“一句唱腔唱出河南千年文化,一个马鞭一打行走中原万里,用艺术形式来表达大美河南,把灿烂的中原文化唱给全世界。”

谈河南豫剧山东爆火 :“人民与传统艺术的双向奔赴”

在山东济宁,河南豫剧为期6天的10场演出现场,常常是“站”无虚席,人多到在百米外的山头上席地而坐,不少观众自带干粮午间占座,吃完接着听下午场。

说起豫剧的爆火,金不换说:“这是人民和传统艺术的双向奔赴,也侧面说明了一个时代的幸福感,老百姓生活富足。”

  

2023年,金不换带领鹤壁剧团在全国各地演出了超300场豫剧表演,有一半以上的场数在省外,山东、河北、安徽、山西,都留下鹤壁剧团的身影。“我见证着,豫剧在省外有多受欢迎,供不应求”

回忆起在石家庄演出的场景,金不换依然是感动满满。“乡亲们提个暖瓶拿个馒头,一天不离地方,就怕别人占住位。看了戏不走,喊着再来一段,那个掌声就是最大的成就感。”

说到兴起,金不换时不时地来上几句豫剧唱腔。金不换说,这也得益于豫剧通俗易懂,就是常说的“乡音”;豫剧最早就源自民间戏曲,逐渐发展形成今天的独有风格,再加之豫剧名家荟萃、流派纷呈,河南文化深厚,拥有讲不完的故事。

“老百姓喜爱戏剧,养育了剧团,我们讲好河南故事,用戏曲服务老百姓,戏曲的生命力扎根在基层舞台,老一辈戏曲艺术家们都是在乡村这样的基层舞台成长出来,一句一句唱出来的。”金不换说,如今豫剧的路越走越远,也说明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文化就根植在大家的血脉之中。

 “芝麻官”唱响新时代 建议提高“送戏下乡”资金比例

从唱豫剧到演豫剧电影,从传统戏唱到现代戏,金不换说,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的脚步,豫剧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加强艺术形式和内容创新,将剧目搬上比赛舞台,搬进电影、电视台,创造出一系列文艺精品。

“时代在变化,观众层次在变化,顺应变化,在传统基础上改良,老戏新唱,老调新唱,符合观众的要求,跟着时代的脚步来走。”金不换说,其实,在高质量发展的社会阶段,对戏曲的要求更高了。

  

但他也坦言,由于受到体制机制和资金限制,对于基层文艺院团来说,打造戏剧精品并不容易。

“精品创作导向不断偏转到大而专,要求大导演、大场景、大制作,花钱不少但效益不高、效果不大。许多剧目除了评比时炫目一时,基层演出无法复制,老百姓很难享受到精品大餐。”

因此,金不换建议,提倡文艺精品创作“小而精”——花钱少、场地小、演出难度小,老百姓看得到、看得懂、愿意看。“把地方财政用于‘送戏下乡’的资金比例进行固化,并且要求逐年有所提高。同时,提高中央和省级以上财政的文化文艺资金占比,并逐年向基层市县倾斜。建议各级人大加强对‘送戏下乡’工作的监督,并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

在传承与创新的探索中,盘活传统文化资源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老戏曲也面临着传承之困。让豫剧这一传统文化资源活起来,提及今年的打算,金不换答案清晰,“出人出戏出作品”。

“培养下一代,让豫剧后继有人。”金不换认为,传统戏曲几千年一路走来,是真功夫真本事,唱念做打,都是练出来的。“年轻人第一练好真功夫,第二向前辈老师们虚心求教,作为剧团,为他们规划好,给他们提供成长机会,提供成名的通道,剧团才能百花齐放。”

在金不换的演出时间表上,5月之前已经排得满满当当。“无论多少压力,事业不能停,演出不能停,出一个新作品,在牛派戏曲之路上继续前进。”金不换还希望再拍一部电影,通过大小屏幕让豫剧走进千家万户。

“一年走过1/4了,留下的时间很紧迫,所以说我们不敢懈怠。”金不换说,同时作为一个老代表,两会之后,第一时间无论走到哪,传递大会精神也是老代表的责任。

金不换说:“作为一名豫剧演员,做好河南代言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用一言一行来为家乡的点点滴滴做贡献,用戏曲唱好河南故事,唱响河南声音。”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于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