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台前县以羽绒做“翅膀” 成就“中国羽绒之乡”的飞翔之路 | 河南省县区经济新力量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李恒

走完281公里的路,大概需要多久?

1978年台前正式建县,全县通车道路仅5公里。去一次郑州,需要近1天1夜的时间,迷路是常态。

1990年左右,土生土长的台前人杨庆生去郑州谈生意,要先到安阳换乘,再到郑州,路上需要花费10个小时左右。

今天,从台前县的政和大道到郑州市的金水东路,280公里的路程,大概需要200分钟。

同样的路程却不一样的时间,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短,这一切得益于区域经济跨越式的发展。台前,河南东北的边缘小城,在中原加速度的发力下,已然成为“中国羽绒之乡”,中原城市群中的“金凤凰”。

区位:“河山”两省的边缘县城

台前县原系山东省寿张县的一部分。1964年,国家为了解决金堤河流域豫鲁5市12县排涝问题,将这一区域划归河南省,1974年与范县分治成立台前工委,1978年12月正式建县。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台前的三面与山东省的莘县、阳谷、东平、梁山、郓城、鄄城6个县或接壤或隔河相望。

弯弯曲曲的金堤河贴着台前县北面,黄河则是台前县与山东梁山县的分界线。

“过去的台前,黄河三年两漫滩,金堤河五年三内涝,狭长的台前县被两条河包围,可谓在夹缝中求生存。”台前县前退休老干部、往届政协主席付来昕说,台前县1978年12月正式建县,由于建县晚、基础差,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经济发展相当滞后,1986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贫困县,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2年被确定为河南省“三山一滩”脱贫攻坚主战场,2017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四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早期这里流传着一句老少皆知的话: “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喝酒只有一个盅,打开电视看山东。”

产业:鸭鹅群里飞出“金凤凰”

穷则思变。1993年,台前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提出“个体起步、商贸先行、扩大内涵、借船出海”的口号,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1995年,京九铁路北京至阜阳段铺通暨孙口黄河特大桥建成。借着京九铁路通车的历史机遇,台前儿女纷纷走出黄河滩,到外面的世界开眼界觅商机。3万人奔赴东北,在冰天雪地中收购鸭毛鹅毛。台前人杨庆生就是其中一员,也是当年台前县首批羽绒创业的杰出代表。

“当时是我们四个人结伴闯荡东北,把收购的羽毛先用编织袋拖回来,空地上一倒,异味涌上,几个人屏住呼吸,坐在地上手工分拣,蒲扇去味,费心寻找优质羽绒。”如今,杨庆生已经成为河南省中威新塘羽绒有限公司董事长。他说,现在羽绒进入厂区后,需要经历原毛水洗、脱水、烘干、冷却除尘、多厢分拣提取羽绒、再到单厢提取羽绒,然后再进入羽绒加工流程,十几道工序。

优质羽绒的生产和加工,除了要有先进的水洗设备和加工工艺之外,羽绒原料的选择十分关键,行业内对好羽绒的质量最高标准的黄金法则是“黄金六小时”意指原料从产地到加工地只要保证在6小时以内,生产出来的羽绒产品才最优质。

台前县位于山东河南交界交通便利,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县政府的扶持政策,让当地形成养殖、屠宰、运输、加工、仓储等产业化发达,也给羽绒原料的生产带来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原料从屠宰场到水洗基地的时间缩短。

“这些因素的综合不仅让羽绒生产成为当地特色行业,也让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有了最佳的选择。”杨庆生说,中威新塘拥有亚洲单体量最大的现代化双机羽绒生产线,这一个生产线只需要3个工人就可以独立完成,只有前期的上料区是由工人操作的,后面全部都是自动化生产。一天能处400多万只鸭子的羽毛,已经发展成为最大年产能达10万吨,产值达到15亿元的一体综合性服务企业,拥有员工600余人,带动就业3000余人。

 品质:优质羽绒看台前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经过近50年的发展,截至目前台前县拥有羽绒及服饰加工企业9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40家,占全县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7.7%,其中包括25家羽绒加工企业,占台前县规上企业总数的23.6%;15家服饰加工企业,占台前县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4.2%。

台前县依托新六合集团,布局建设肉鸭养殖小区10个,年出栏肉鸭2100万只,建有羽绒生产线70余条,从事羽绒行业人员3万余人,年深加工羽绒原料能力15万吨,羽绒销售量约1.5万吨,年加工羽绒服装及羽毛工艺制品能力达3500万件(套),产品远销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年可创汇1600余万美元,台前县已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优质羽绒集散地。

2012年11月,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羽绒工业协会组织考评组实地考评,台前县被正式授予“中国羽绒之乡”称号。至此,台前羽绒走到前台,享有“世界羽绒看中国、优质羽绒看台前”的行业美誉。

2022年,规上工业羽绒产业完成产值12.08亿元,同比增长21.96%,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7.7%。全县羽绒产业完成税收3040万元,同比增长5%。

2023年1—8月份,规上工业羽绒产业完成产值8.79亿元,同比增长1.8%,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9.22%。全县羽绒产业完成税收3207万元,同比增长321%。

品质保证了,产值上去了,“有品质,无品牌”依然是台前羽绒的发展短板,也是摆在台前“羽绒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台前县委、县政府出台真金白银的支持措施,积极带领羽绒企业参加羽绒及服装领域博览会、展销会,提高台前羽绒的“曝光率”,让台前羽绒真正走向前台、飞向全球;支持注册了“台羽”这一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授权本地企业生产的优质羽绒统一使用“台羽”品牌对外发声,让“台羽”逐步成为讲诚信、保质量的代名词。

同时,积极推进省级羽绒羽毛质量检测中心晋升“国字号”,进一步提升台前羽绒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擦亮“中国羽绒之乡”“优质羽绒生产基地”的金字招牌。

未来:实现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目标

2022年以来,台前县争取中央预算内、地方政府专项债特别国债等各类政策性资金约24.87亿元,涉及工业、基建社会事业、交通等领域共54个项目,政策资金争取规模位居全市前列。实施省市重点项目61个,概算总投资255.3亿元,完成投资168.9亿元。共建成投产项目36个,其余项目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的有力推进和实施,全面推动台前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后劲和动能不断增强。

2月9日,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台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台前发展的注入了强心针。结合台前实际明确了“一区一地一枢纽两中心”的发展定位,提出构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要素集聚”四个高质量发展体系,为台前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发展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角度全方位。”台前县发改委党组书记高绍青说,结合省委、省政府意见,台前县构建高质量产业发展体系、高效率基础设施体系、高标准服务体系、高水平要素集聚体系。

立足台前产业结构现状和比较优势,支持台前做强化工新材料产业、做优羽绒及服饰加工产业、做活现代物流产业、巩固提升特色产业三大产业体系。

目前中硼新材料、恒润石化、海源化工等企业入驻化工园区,成为濮阳新型化工基地的重要功能板块;建成了24万立方米液体、1.8万立方米气体化工仓储基地,5万平方米固体化工仓储基地、煤炭等大宗商品专用线、公铁联运煤炭物流园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同时围绕增强台前县域综合承载能力,支持台前推动省际交通互联互通、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优化能源设施布局、提升水利安全保障水平。

目前,2×100 万千瓦“路口”燃煤发电机组项目顺利签约落地,未来将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能源支撑;京雄商高铁台前段加速建设,同步推进高铁客运枢纽站和快速通道工程。

聚焦卫生、教育、服务等领域发展,支持台前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区域教育中心和区域商旅中心。

目前,积极推动县人民医院创建三级医院及“卒中”“胸痛”“创伤”三大中心;郑州外国语学校台前校区签约仪式揭牌,推动与漯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推进了台前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针对台前发展瓶颈,加大对台前载体平台建设、财税、融资、人才支持力度,加强重大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目前,持续推动台前县化工园区调规扩区,加快建设先进开发区;为了有效破解企业发展难题,通过股权投资方式,向海源化工、河南网塑、河南中硼分别注资 5000万元,有效破解了企业发展资金难题。

在县域经济发展之路上,台前县将围绕打造全国羽绒及制品加工交易中心、中原能源物流交易中心、豫鲁省际协作发展示范区,全面实施创新发展、融合发展、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四大发展战略”。

到今年底成功创建一星级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到2025年实现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目标,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创新源和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提品质、树品牌、延伸链。接下来,台前将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把羽绒产业的相关附加值提升上来,力争在2025年打造一个百亿级的产业集群。让河南东北部这个中国羽绒之乡乘着新时代的东风飞翔在强县发展的蓝天上。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曲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