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地坑院现身三门峡陕州区——穹顶大厅、3D花坛…… 港大教授团队免费改造,传统地坑院惊艳大变身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房琳 闾斌

阅读提示:

平坦土地上向下挖坑、四壁凿洞而建,藏于地平线下,一座座“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地坑院村落散落在三门峡陕州区,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是中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

如今,位于陕州区张汴乡西王村的一处地坑院,正被香港大学教授林君翰团队大力改造。

当创意和科技碰撞古老的建筑,一座“新型地坑院”惊艳诞生。

它新在哪里?惊艳在何处?背后有何故事?

近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来到现场探访。

新奇:地坑院开了“天窗”,盖起穹顶大厅

“新型地坑院”坐落在西王村头一角。

7月6日下午,记者去时,港大建筑团队林君翰、Olivier Ottevaere和Lidia Ratoi正围着未完工的地坑院,不时讨论。

远远望去,这座让香港师生团队费尽心力的地坑院似乎并无特别。但下到院内才发现,透过新开的一扇扇天窗,抬头能看到槐树伸出的一桠青翠,映衬着碧洗的天空。田静乡村格调在此刻被瞬间拉满,打破了地坑院给人留下的封闭幽暗印象。

这座地坑院的新奇,还远不止“开了几个天窗”。

和传统的地坑院一样,院落在平坦土地上向下挖坑、四壁凿洞而建,藏于地平线下,入院的台阶从另一处向下延伸。不同的是,林君翰和设计团队将传统的幽窄入口小道,换成了宽敞台阶,似剧院座位般设计,更显亮堂。拾阶而下,四四方方的地下院落内,3D打印的花坛高低错落分布,环院一周建造,刚冒芽的嫩草在花坛内摇曳。“这是由港大专家Lidia Ratoi设计,协同清华大学徐卫国教授团队现场施作完成的,大家可以随意坐在院内,也能给院子增添立体绿意。”林君翰介绍。

除此外,一处可容纳近百人的砖穹顶大厅,是整座地坑院最亮眼所在。

林君翰介绍,整个院落共12间窑洞,在满足家庭所需的住房窑洞后,他们将其中并排三间整体打通,形成了一个公共空间。为增加光亮,又别出心裁地开了多个天窗,既保障了采光,也解决了地下窑洞一直以来的潮湿问题。该大厅采用当地传统的箍窑手艺,由30多位当地的老师傅用砖块从四下脚柱开始向上延伸堆砌,最终至顶部中间汇聚,形成交叉拱。

为还原传统风貌,墙壁也没有粉刷涂料白墙,只简单刷上清漆,地面铺设照明灯带,“晚上灯光一打开,影影绰绰,十分好看。”林君翰满眼的欢喜。

林君翰介绍,该处设计的初衷,便是为了更加适应现代人对公共娱乐生活的所需。

“以前地坑院里都是一个个窑洞,打通后人们就有了活动、玩耍的公共空间,甚至家庭开会、红白喜事都可以在这里进行。”林君翰说,除此外,该地坑院的设计在保证了基本排水、卫生的同时,还计划在地坑院上方做拉网设计,让孩子们可以玩耍。

“我们希望,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同时,既能解决旧问题,也能加入现代生活元素,让居住更加舒适,也更有活力。”

背后:“90后”女孩提供自家百年老院作为改造对象

林君翰与地坑院结缘,还是在几年前。

其所在的香港大学曾对三门峡市陕州区地坑院有相关研究记录,作为该校建筑学院教授,同时也是建筑师的林君翰,对“北方地下四合院”——地坑院产生了浓厚兴趣,也认识到了当地“90后”女孩朱麟。在得知当地不少地坑院因为无人居住,已年久荒废、坍塌破败后,长期致力于农村建筑改造的林君翰,有了让地坑院焕发新机的想法。

而一直从事乡村旅游的朱麟,在与林君翰沟通后,两人一拍即合。在明德工程计划(香港大学毕业生创立)的大力支持下,朱麟提供了自家近百年历史的老地坑院作为改造对象,2023年春,一场地坑院“换新”行到正式拉开。

之后,林君翰一次次从香港赶来,带着自己的学生和建造团队与朱家、当地建筑老师傅、村民耐心沟通。从图纸设计到空间布置,林君翰让大家充分参与,提意见,一同发掘地坑院改造的无限可能。“我们不会把想法从外面强行带进来,而是一定要符合村民需要,大家一起调整改进。”林君翰特别解释道。

作为朱麟的父亲,也是其中参与者之一,60岁的朱春功对地坑院的变化感受最为深刻。他虽听不明白林君翰关于图纸和模型的相关介绍,但看到曾经自家三代人居住近百年的老房子,如今宽敞舒适又富有现代气息,心中既新奇又感叹,“老房子变了,不是以前那么黑黢黢的,住着更舒服了。”

未来:希望改造后的地坑院发挥更多的价值

如今,地坑院还未完全建成,已经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或拍照打卡、或团聚闲坐。当天,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采访时,不时有附近的村民和游客前来参观。更有一家远在山西的窑洞民宿老板慕名前来。

朱麟说,按照之前的规划,这座地坑院将会打造成一个集文化旅游、住宿休闲、公共娱乐等一体的综合场所,发挥一些公用功能,如针对村民集会、文化展演等将免费开放等。此外,还将结合线上+线下宣传新渠道,在地坑院内开启农特产直播带货等,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旧民居改造的目的,不能只是艺术品,原封不动保护起来,也不能彻头彻尾大改特改,不复原貌,而是应该利用好,更适合时代发展,适合人们居住所需。”林君翰告诉记者,他们特别在意改造后的地坑院能发挥更多的价值,尤其是服务当地社区的社会功能。他们在建造过程中充分吸收社会各方参与,也是为了体现这个理念。

“通过改造这件事,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友好的公共社区环境,我们认为更有意义”。林君翰表示。

“全国乡村造的房子很多都是一个样!”林君翰说,中国村落如同散落在土地上的“容器”,承载着农耕文明的记忆,随着现代社会村庄变迁的潮汐,他们正试图让原始风貌与现代居住需求相结合,焕发村庄建筑的“新生命”。

人物链接:

林君翰,1975年在台湾出生,目前任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多年来,他和团队一起在国内改造了多所学校、医院或桥梁等,并赢得多项国际大奖的青睐。

1、四川金台村的乡村农舍

在四川巴中南江金台村,林君翰和团队设计为该村房屋设计自带屋顶农场,可实现屋顶种菜门口卖。在知名建筑设计杂志《Dezeen》评出的“2017年度十佳住宅”评选中,该处新建民居项目成功入选。

2、湖南湘西昂洞村的乡村医院

位于湖南湘西昂洞村的乡村医院内,一条贯穿所有楼层的无障碍坡道环绕而上,内墙使用全镂空砖墙方便采光,天井内空地和屋顶天台设计成公共活动区域……这些独特设计让其曾频繁登上各大设计网站,拿下过WAACA中国建筑奖、RIBA入围奖,被称为“最潮卫生院”。

3、云南The Pinch项目

THE PINCH项目是位于云南省双河村的图书馆与社区中心。该项目是2012年9月地震后政府规划的灾后重建项目的一部分。图书馆场地背靠一段4米高的挡土墙,设计跨越了这4米的高差,使之成为跨越重建村庄和新建广场的一座桥梁。屋顶结构向上攒起尖顶,成为地震和灾后重建行动的纪念碑。

4、贵州传统未来之家

位于贵州贵阳,该项目是中国贵州省南龙古村政府村落改造计划的一部分。由港大林君翰、Lidia Ratoi团队设计,场地3D打印与清华大学徐卫国团队合作。该项目旨振兴乡土房屋以及建材回收再利用的策略,并跟踪研究了关于自建者如何改造自己的房屋以应对中国农村城市化的挑战。探讨新科技如何成为社会潜力的催化剂,加强地方文化和文化建筑的实践。现有的建筑结构将被视为“新自然”,它们无法被改变,因此需要其他建构对其适应。这样的适应过程将涉及到可持续性设计的关键领域:社会、技术和文化。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谢景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