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当年的夜大!”夜校再掀怀旧风!专家做出这点提醒 | 郑州夜校生存启示录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瞧 实习生 张莫晗
7月份以来,大河报·豫视频围绕郑州夜校持续推出报道,不仅让人们重新审视了夜校在当今社会中的独特价值,还掀起一波回忆潮。
一些读者表示,这些报道让他们想起了自己或家人曾在夜校学习的日子,那些关于梦想、努力和友情的回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从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创办工人夜校,提高工人文化程度、唤醒工农革命意识,到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扫盲、教授生产技术,再到改革开放后鼓励提升学历……跨越百年时光,如今夜校已成为一种超越界限、追求个人成长与丰富生活的全新方式。
采访中,专家还呼吁:让夜校回归公益本质,构建更多有品牌影响力的夜校,让更多市民受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扫盲班”,为学员们打开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
近期,郑州一位年近七旬的张老先生向记者讲述了夜校在不同时代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其深远意义。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梳理发现,夜校诞生于工业革命,它意在解决工学矛盾,是职工提高自身技能的晚间学校。
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演进,它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重要力量。20世纪20年代,中国大地上的工人夜校,不仅是工人们学习技能的“充电站”,更像是思想觉醒的“孵化器”。在这里,他们不仅掌握了生存技能,也燃起革命的火种。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面临着严峻的扫盲任务,小学教育普及率低,高等教育资源稀缺。为了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夜校再次成为时代的宠儿,成为广大成年人尤其是文盲群体获取知识、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
扫盲夜校课堂(资料照片)
张老先生表示,自己的母亲就是新中国扫盲运动中的一名积极参与者,有幸搭上了“第一趟扫盲夜校的班车”。夜校里,老师们耐心教授着最基础的文化知识——如何书写自己的名字、了解所在地的名称和地址等,这些看似简单的技能,却为学员们打开了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夜大”,成为一代人追求知识、改变命运的平台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国家建设如火如荼,对高学历、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而广大青年也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在这一背景下,夜校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蓬勃兴起。
据现年64岁的郑州网友@“仗剑行侠”回忆,80年代初的夜校不仅是城市夜晚最热闹的地方之一,更是无数青年实现梦想的起点。“想去政府机关工作,文凭可是第一道敲门砖。”这一朴素的愿望,驱使着无数青年拥入夜校的课堂,他们希望通过夜校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铺就坚实的基石。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夜校 图源来自于网络)
“夜校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学历教育,如高中、大专、本科等,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又有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满足了不同学员的个性化需求。”@“仗剑行侠”介绍,这种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使得夜校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学习深造的理想选择。
在当时,部分夜校又被亲切地称为“夜大”,作为成人高考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其独特的优势赢得了广泛认可。“夜大最初主要在晚上上课,这对于白天忙于工作的在职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通过夜大的学习,许多在职人员不仅成功提升了学历,还拓宽了知识面,为职业生涯的晋升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当年评职称时就因为英语单科没过关而受阻,后来就报名参加了专门辅导英语的夜校。班里的学员来自各个行业,大家白天忙碌于工作,晚上则聚在夜校,共同追求知识和梦想。那段时光虽然辛苦,却充满了希望和动力。”“仗剑行侠”说,正是夜校为她提供了这样一个弥补短板、提升自我的平台,最终助力她和同事顺利通过了职称评审。
回顾那段历史,@“仗剑行侠”感慨万分:“夜校不仅是我们那一代人追求知识、改变命运的平台,更是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
夜校有深厚的公益属性,要培育有认可度的品牌夜校
在繁忙的工作之外,夜校为人们开启了一扇通往知识殿堂与多彩生活的大门,让夜晚同样充满无限可能与精彩纷呈。
在大河报·豫视频记者的深入走访中,多位夜校运营者或负责人流露出对当前市场环境的深切忧虑与前瞻思考。他们指出,夜校市场格局瞬息万变,一股热潮之下,难免涌现出诸多参差不齐的现象。有的“夜校”徒有其表,有的则更像是中介平台,而非真正提供课程服务的实体。这种乱象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信任,也对整个夜校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威胁。
“夜校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其本质蕴含着深厚的公益属性,旨在通过灵活的时间安排和亲民的价格,为广泛的社会群体特别是工作繁忙的成年人提供继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机会。然而,部分运营者仅聚焦于其表面的低价优势,却忽视了维持这一模式背后所需的成本结构与长期运营能力,导致项目在追求盈利的道路上步履维艰,难以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博士郑广建在接受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专访时表示。
郑广建指出,夜校组织者在考虑顾客总成本时,应全面评估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学员的总成本,提高学员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这样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学员报名学习,还能够为夜校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夜校要留住“热度”,实现“长红”,则需要承办机构与政府部门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对于承办机构而言,首要的是转变视角,从单一的经济价值追求转向对文化服务属性的深刻认识。摒弃急功近利的“薅羊毛”“割韭菜”心态,将重心放在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服务体验的优化上。通过不断研发精品课程、引入优质师资、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构建起具有品牌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的夜校品牌。
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发挥积极作用,为夜校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助等方式,为优质夜校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持,助力其稳健发展;另一方面,对夜校的课程设置、价格标准、师资力量、售后服务及办学资质等方面,政府层面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夜校在合法、安全、可控的环境中运行。“
此外,还应鼓励行业自律,推动夜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行业整体水平。”郑广建称。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