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举措,周口师院开展生物与医药领域科技伦理教育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李玉坤 通讯员 刘吉杰

科技伦理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不少人把科学技术比喻为双刃剑和“潘多拉魔盒”。比如,在科技史上,炸药、原子能、化工技术等,在给人类创造财富和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战争工具、环境污染和生存条件的恶化。

因此,强化科技伦理教育,正成为世界高校教学科研实践的一项重要议题。近年来,周口师范学院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科技伦理教育,探索建立科技伦理育人长效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强化制度顶层设计,有效实施科技伦理教教育

周口师范学院鼓励各二级学院积极学习文件精神,明确科技伦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各有关二级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书记任组长,学院副院长、各教研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科技伦理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科技伦理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发展战略,常态化进行学术伦理审查。在教师课题立项、研究生论文开题等环节,凡涉及科技伦理问题的研究,均需进行审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规范课程建设,相关专业开设科技伦理必修课,并明确课程的学分、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

重点立足生物医药学科,推进“伦理+”课程体系建设

周口师范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发展和科技创新实践,探索建立了一系列符合自身实际的“伦理+”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通识课等,深化科技伦理课程向纵深化、横向化双向拓展。

针对生物与医药领域特点,他们精心设计了《生物伦理学》、《科技伦理学》等必修课程,以及《科研诚信与伦理》、《生物技术伦理》等选修课程,旨在学生能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观念。

比如,在“伦理+生物制药”的教学中,除了介绍药物研发的流程和技术,重点分析临床试验中的受试者权益保护、动物实验的伦理规范以及药物专利与公共健康之间的平衡等关键问题。

“科技伦理教育让我们认识到,科学研究不仅要追求技术创新,更要坚守伦理道德底线。”周口师范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王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科技伦理教育的协同体系

周口师范学院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和工作坊,分享生物与医药科技伦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方法,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对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表现出色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该校积极邀请生物医药企业专家、行业协会代表、政府监管部门人员及社会伦理学者等共同参与课程设计和开发,构建多元主体参与课程建设的协同育人体系。比如,先后邀请北京义翘神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乐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专家,讲解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和经验,让学生了解行业伦理实践和挑战。

同时,周口师院还定期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各方主体共同探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形成了科技伦理教育的协同育人合力。

创新考评机制,探索科技伦理课程的实践意义

周口师范学院摒弃传统的单一考试模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一步凸显考评内容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发挥以考评促德育的教学效果。

例如,增加案例分析报告的考核形式,学生需要选取实际发生的科技伦理事件,进行深入剖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而小组项目也是重要的考评方式之一,学生分组针对特定的科技伦理课题进行伦理评估和提出解决方案,考查团队协作、沟通交流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设置实地调研任务。要求学生深入相关企业、科研机构或社会组织,了解科技伦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挑战,并撰写调研报告。

培育出求是崇实的学生成果,赢得积极评价

面对复杂的科技伦理问题,周口师范学院注重引导学生深入调研,不盲目跟从,以严谨的科学方法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进行对待。例如,在一项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中,学生们不仅对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还对其潜在的伦理风险进行了客观评估,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伦理规范建议。老师们热心指导,学生们积极探索。

“三年来,生物与医药相关专业学生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参与发表论文百余篇,在国家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百余人次,被媒体广泛报道,获得广泛的社会影响。”该校有关负责人介绍。

未来,周口师范学院将继续深化科技伦理教育改革,探索更多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模式。通过不懈努力,培养出一批批既具备高超专业技能,又具有坚定伦理信念的生物与医药领域人才,为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谢景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