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医生陈国荣:癌痛,不是肿瘤患者必须承受的生命之痛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任倩倩

疼痛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大家对癌症患者的疼痛知之甚少。癌痛不仅摧残患者本人,也给家属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严重影响着家庭的生活质量。

癌症患者的疼痛,只能忍着吗?不是。治疗癌痛,不仅癌症患者的“必修课”,也是家属应该熟知的。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12年就成为了“全国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的培育单位,其中,陈国荣主任负责的肿瘤内科二病区让众多癌痛患者受益匪浅。

关爱癌症患者,让他从“不痛”开始

“陈主任,我现在腰一点都不疼了,真是太感谢你啦!”在病房的走廊里,近80岁的杨老太太远远看见陈国荣,就开心地过来拉起她的手叙说自己的感激,陈国荣也熟稔地询问起病情,回以亲切的关心。

老太太因腰痛连路都走不了,到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经腰椎核磁共振考虑系腰椎转移性癌疼痛,在肿瘤内科(二病区)进行癌痛规范治疗,首先减轻患者痛苦,其次经进一步诊断与鉴别诊断,胸部CT发现肺部肿块,她的团队为患者行肺部穿刺病理活检,最终明确是肺腺癌的腰椎转移,陈国荣团队可谓是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及时的诊断与治疗。

陈国荣所在的科室,类似的病人有很多。这里收治肺癌、食管癌、肝癌等各类肿瘤患者,很多癌症前期并没有症状,直至发生疼痛。有时疼痛是癌症的“第一个信号”,许多肿瘤患者是因为疼痛才到医院就诊,从某一方面来说,癌痛也成为癌症诊断的“窗口”。

“癌痛治疗是姑息治疗的一部分,姑息治疗的理念应该贯穿在癌症治疗的始终,医生应该有这样的理念。”陈国荣解释道,对于肿瘤病人、尤其是中晚期肿瘤来说,姑息治疗的理念会指导我们积极控制疼痛及有关症状,并对心理和精神问题予以重视,能帮助病人和家属提高生活质量。

她继续介绍说,由于癌症压迫、侵犯神经、血管以及肿瘤本身的破溃、水肿、坏死等,癌性疼痛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所以癌痛治疗是姑息治疗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据统计,癌症初诊患者疼痛发生率约25%,晚期患者发生率高达70%-90%。

让病人“不痛”,活得更有尊严,就是癌痛治疗的目的之一。近几年国家对提高癌痛规范化治疗率有具体的要求。比如“2024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结合癌痛治疗现状,对疼痛质控工作的改进目标和规范化治疗措施提出了要求。癌痛的规范治疗越来越被重视,也越来越规范,所以疼痛患者要及时就诊,癌痛患者不必忍痛。

陈国荣一直关注实施癌痛诊治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2012年,她作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项目负责人,带领科室团队荣获河南省首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首批国家卫计委“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培育单位;2017年开始关注“难治性癌痛的治疗”,形成了对难治性癌痛的治疗特色。由此,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于2021年被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评为“全国优秀基层医院”。

多年来,她的团队一直坚持为癌症患者提供诊断与鉴别诊断,肿瘤合并疼痛、糖尿病、血栓形成等都可以得到规范化的治疗,取得了系列成果,在《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现代肿瘤医学》等刊物发表临床研究成果。最近又开展了针对缓解疼痛、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等中医治疗,如火龙罐、穴位敷贴等项目,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以前的患者觉得痛了,多数都选择忍着。”陈国荣表示,和十几年前刚推行癌痛治疗时相比,如今医生、患者的意识都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但仍有一些患者或家属抗拒止痛治疗,担心止痛药物成瘾。

“目前癌痛治疗手段已十分成熟,大多的癌症疼痛都能通过规范治疗很快得到有效缓解,癌症患者如果出现疼痛,一定要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减轻癌痛带来的痛苦,也不用担心药物依赖成瘾。”陈国荣强调。

治病和教学一样,都需要关爱与温度

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通常具有医生和教师的双重身份。陈国荣说除了医生这一身份,她另一个引以为豪的身份就是教师。

自1989年毕业留校,陈国荣先后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三附属医院病理科、肿瘤内科工作,并先后到到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进修临床病理诊断与肿瘤临床诊断与治疗。三十五年来,陈国荣历经创建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肿瘤科以及第三附属医院肿瘤科,对肿瘤的预防、临床诊断与治疗以及肿瘤学的教育教学有着极高的热情与执着的追求,并率先在新乡医学院本科生培养中开设“肿瘤防治学”和“姑息医学”两门课程,对肿瘤的预防、治疗与前沿得到普及认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她说,当老师和当医生有很多共同点,那就是需要关爱与温度,更需要耐心和奉献。从业35年来,到底带过众多本科生、研究生,对诊治过多少癌症患者,陈国荣已经数不清了。但不变的是,她对每个学生的严格要求,都必须医德医风与临床诊疗技术双过关,对患者诊治尽心尽力,永不放弃,让患者及家属有信心、有希望。

在陈主任办公室的材料柜里,放着密密麻麻许多材料,随便翻开其中的研究生培养材料,在一份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初稿上,能看到鲜明醒目的红字批改和意见建议。所带研究生发表的论文,无不包含她的心血与汗水。她说,她为学生们的每一个改变、每一个进步而高兴,虽然也有烦恼,但也从中得到许多快乐与成就感。

“不论是治病还是教学,关爱与温度、耐心与奉献,都要始终贯穿在日常工作之中。”陈国荣强调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星光不问赶路人。为此,她也备受鼓舞和爱戴。她先后荣获“新乡医学院首届最美教师”,新乡市“新乡名医”、首届“百名优秀医师”、“医德医风先进个人”等,这既是荣誉,也是鞭策。她一直来不遗余力地坚持“临床与教学科研”两不误、两手抓,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破解难题;坚持教学促进临床,临床中科研,在团队建设做好“传帮带”,培养好带领好下级医师;在临床带教中,认真负责严格要求,无论规培医师还是见实习学生因材施教,各得其所、各有所获。在研究生培养中,形成“在临床中做科研,在科研中做临床”,先后培养研究生30位,奔赴各级医院,成为学术骨干、临床骨干;她身体力行,坚持临床预防科研并重,先后主持省厅及项目7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先后获省级科技成果进步奖2项、厅级科技成果奖3项。

陈国荣说,“坚持临床与科研两手抓,才能成就一名高水平的医生”。她善于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临床需求。陈国荣介绍说,曾经因为一位年轻的患者无法输液,她的团队在她的带领下,第一例PICC徒手置管成功,从此在科室到医院以点带面在院内推广开展。

她也善于接受新知识,用以解决临床上实际的问题,一例癌痛患者,因芬太尼无法止痛,她大量阅读文献后大胆将氢吗啡酮代替芬太尼用于鞘内镇痛癌痛,副作用小,止痛效果好,取得好的疗效,患者及家属非常满意。她还善于从临床问题出发,设计科研课题,针对肿瘤易栓状态,申报课题多项,同时解决了临床工作中肿瘤合并血栓患者的实际问题,减少了肿瘤患者血栓的后遗症,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她负责的病房,癌症患者“不但是无痛,而且无栓、无呕”。

采访时她笑着说,没啥采访的,她只是做了日常该做的工作,她就是一个平凡的医生,一个平凡的教师,做了一些平凡的事情,管好病人,带好学生是她的本职。

陈国荣表示,她一直都在为治病救人和教书育人两件事儿努力,很幸福,很有成就感,赢得病人的信任,得到了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一直是她自信和向前的动力,回想自己三十五年的职业生涯,她说,“我不后悔我的职业选择——医生和教师。”

专家名片

陈国荣,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肿瘤内二科主任

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肿瘤无创治疗专业常委

河南省卫计委科技创新型人才“51282”工程领军人才

河南省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副会长

河南省抗癌协会理事

新乡市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副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1.癌症诊断与综合治疗;2.癌痛治疗与姑息治疗。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河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三等奖2项,厅级科技成果奖2项。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郭莉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