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延津400多套烂尾房“重生”背后的司法创新 | 大河看法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邵可强
8月28日,新乡市延津县玉湖岸边,一排矗立的湖畔洋房十分醒目。3年前,这里作为延津县迄今最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曾陷入停建烂尾的窘境,422套住宅无法按时交付,让购房者心急如焚。
烂尾房“重生”交付,在这背后有何原因?近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跟随由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媒体记者组成的调研团走进破产重整成功企业,探寻河南法院如何发挥破产审判职能帮助危困企业重整新生,以及在司法实践中创新推出哪些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
焦心:延津最大房地产开发项目“烂尾”
8月28日,新乡市延津县天空碧蓝,在玉湖湖畔散步的赵先生说:“湖边那排洋房的业主真有福,不仅湖边景致尽收眼底,而且彻底摆脱3年前面临‘烂尾’的糟心。”
赵先生口中的湖景房是延津县上宅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宅公司”)2013年开发的“上宅公园世纪”和“万创世界城”项目,该项目是延津县政府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占地面积293亩,总规划建设商住楼78栋,总规划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也是延津县迄今最大房地产开发项目。
不过,这个在当地有着“湖景房”之称的楼盘在建设中遭遇挫折。
因借贷包袱过重、流动资金短缺,上宅公司有效资产被多轮查封,13栋在建楼盘停建、23栋楼盘未建,导致422套住房无法按约交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2021年7月23日,上宅公司向延津县人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同年7月30日,延津县人民法院裁定受理了上宅公司的重整申请。
经清产核资、审计评估、审核债权,上宅公司债权总额为5.11亿元,资产评估价值为2.4亿元,资产负债率为190.21%。
当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并无法与债权人和解,不外乎两种可能性:体面退出,或者起死回生,也就是司法上说的“破产清算”与“破产重整”。
这起涉及购房群众切实利益的破产重整案件该如何推动?成为一道摆在延津法院办案人员面前的难题。
举措:业主自救、出售式重整等多管齐下
“要把‘烂尾楼’变成‘保交楼’,需要复工续建,这都离不开资金投入,关键就是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延津县法院院长邢梅霞介绍,案件办理中,延津法院践行能动履职理念,确定了以解决续建资金为工作主线,以复工复建、投资人引进为工作重点的工作思路,采取一楼盘多策的处理方式,分批次多样化进行复工续建。
在具体办理中,延津法院是怎样把资金一步步筹措到位的呢?
邢梅霞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释。对资金需求体量小的两栋住宅楼通过催收应收账款、释放按揭保证金的方式先行复建,提振债权人的交房信心,化解债务危机的焦虑。
对体量较大的楼盘多管齐下筹措续建资金,通过向业主借款进行“业主自救”,协调银行为欠尾款购房户办理按揭贷款、销售未售房产、由施工单位垫资续建等方式,推动工程建设有序推进,“该举措为周边市县首创”。
对复工续建投资金额过大、债务人无力进行后期开发的项目,则灵活运用“出售式重整”模式,将在建工程、未收房屋、应收房款等部分资产剥离出来由管理人处置并负责在建工程续建,对未开发的土地通过招募重整投资人支付对价并取得股权的方式进行处置,最终确保尚未开发的土地成功由投资人代建、资金缺口较大的楼盘实现全面复工。
同时,通过府院联动协调机制及时办理预售许可证、不动产权证,解决了500多户已交房未办证购房户的办证问题,化解群众矛盾纠纷。
经过破产重整,上宅公司13栋烂尾楼盘已经全部建成并达到交房条件,圆满解决400多户购房人的交房问题。
目前,新的物业公司已经进驻,未建楼盘继续开发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梳理:破产企业“涅槃重生”有何秘密
延津最大房地产开发项目“重生”交付,得益于破产重整中政府、法院高效联动和精准分类施策。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在破产重整成功企业走访时发现,法院在办理每一起案件中,充分发挥能动性,在现有的司法程序内进行有益的融合探索、机制创新,找到了一个个助企脱困的最优方案,让更多企业活下来、挺得住、有信心。
●实行全员契约化管理模式,化工企业转危为安
新乡中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新化工”)成立于2003年8月21日,出资人为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8亿元。主要经营产品为甲醇及乙二醇,属综合性新型煤化工企业,同时为获嘉县化工产业集聚区公用工程供给单位。由于市场因素及历史担保债务等原因,中新化工未能顺应市场需求,错失发展机遇,逐渐丧失竞争优势,陷入经营困境。2019年12月2日,中新化工向获嘉县人民法院申请重整。
案件办理中,获嘉县法院创造性采用“自救式”重整方式,通过市场化、法治化的创新思维推动中新化工重整成功。实行全员契约化管理模式,从公司领导到一线操作人员按照职级职位缴纳8万元到2000元不等的复工复产风险抵押金,实现了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捆绑,激发了全体员工生产自救的信心。并确定以“现金清偿+债转股”的模式分类梳理债权。
中新化工通过重整保护程序,对企业进行升级规划,去除冗余产能,优化升级原料气工艺路线,将产能扩大至年产40万吨甲醇,年营业收入增加20%以上,稳定了近500个职工的就业问题,同步解决了周围配套中小微企业生存问题,保障了居民供暖需求。
●探索“合并式重整”,31天办结案件
“一切为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是我们把案件的难点办成亮点的前提。”获嘉县法院院长姚铭总结说,该院总结中新化工破产重整的成功经验,在办理其关联企业永金化工破产重整案件过程中,再次创新。
在审理程序上,探索出预重整与正式重整的分工和衔接,做到各有侧重、密切配合;在重整模式上,探索出重整程序中完成两个企业“合并式重整”的新模式。最终永金化工并入中新化工的重整方案,债权人人数赞同率高达96.53%,占债权总额的99.54%。
该破产重整案从法院正式受理到成功办结,仅用31天,创造了审理用时全国最短的“获嘉实践”。
●针对性招商盘活低效用地,实现“腾笼换鸟”
这边原料进入设备,那头一包包山药片零食产出,装箱待装。这是河南口水娃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口水娃公司”)生产车间的一幕。一年前,在这里经营的河南麦丰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麦丰公司”)资金链断裂,形成多起诉讼,最终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为高效处置麦丰公司名下不动产,延津法院与延津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充分利用府院联动机制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合作、租赁、空闲土地分割转让、有偿收购等方式,与口水娃公司签订招商项目投资协议,由口水娃公司竞买麦丰公司名下不动产。
口水娃公司充分利用延津县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公司烘焙糕点、坚果炒货、膨化食品等项目,提供了优质、高品质的原料保障。公司在稳固线下销售渠道外,还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建立了自己的直播基地,拓宽线上销售渠道。
2024年1月—7月实现营业收入9300万元,工业总产值10095万元。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实现营业收入约3亿元,缴纳税收约1500万元。
延伸:一组数据透视河南法院破产审判工作
据河南省高院统计,三年来,全省法院审结破产案件3205件,审结案件数量年均增速在30%以上。
通过优化流程管理,创新制度机制,案件质效不断提升,平均审理周期从2020年的973天(2021年359天)提升至2023年的180天,同比缩短81.5%,居全国第6位。截至去年,全省5年以上的未结破产案件全部清零,三年以上未结破产案件较2020年下降88.89%,仅余5件,是全国办理破产案件较多省份中长期未结案件数量最少的省。
充分发挥重整制度工具作用,审结重整、和解案件539件,通过重整、和解帮助600余家企业摆脱困境,其中亿元以上规模企业138家,释放沉淀资产902亿元,化解债务规模达3168亿元,稳住16.7万名员工就业岗位。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