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民:寄生虫病的现状与挑战
寄生虫病是一类由寄生虫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这些寄生虫在人体内或体外寄生,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寄生虫病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为普遍。它不仅对个人健康造成威胁,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将从寄生虫病的全球现状、常见类型、影响因素、控制措施,详细分析寄生虫病的现状与挑战。
寄生虫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在贫穷落后、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更为严重。非洲、亚洲的发展中国家是寄生虫病的高发地区,感染的人群主要是接触疫源较多的劳动人民及免疫力较低的儿童。常见的寄生虫包括蛔虫、鞭虫、蛲虫、钩虫、阿米巴、姜片虫、弓形虫、毛滴虫等。这些寄生虫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人体,引起腹痛、腹泻、发热、贫血、瘙痒等多种症状。在我国,虽然经过70余年的有效防治,寄生虫病的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有部分地区存在严重的寄生虫病流行。以血吸虫病、疟疾、肠道寄生虫病等为例,这些疾病的发病情况在一些地区仍然较为严重,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长江及以南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而疟疾则曾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现已实现消除目标,但仍面临输入性疫情风险。此外,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内脏利什曼病(又称黑热病)则主要流行于甘肃、四川、陕西、山西、新疆和内蒙古等地。
当前,全国重点寄生虫病的防控形势仍不容乐观。尽管我国在寄生虫病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寄生虫病种类的复杂性和诊断治疗难度大,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另一方面,医疗资源短缺是当前很多地区面临的困境,基层卫生机构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的医生和护士,使得很多病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此外,公众对寄生虫病的认知度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是防控工作的一大难题。不同种类的寄生虫病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各不相同,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基层卫生机构缺乏专业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很多病人无法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很多人对寄生虫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部分地区居民对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意识薄弱,可能导致误解和对防控措施的抵触。
寄生虫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药物治疗、营养支持、手术干预和预防措施。抗寄生虫药物是首选治疗方法,如阿苯达唑、吡喹酮和青蒿素类药物,用于针对不同类型的寄生虫感染。对于营养不良或贫血患者,营养支持也是关键,补充铁、蛋白质和维生素以促进康复。部分严重感染可能引发并发症,如肠梗阻或囊肿,这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来移除寄生虫或修复器官。此外,面对寄生虫对常用药物的耐药性,联合疗法或新型药物成为治疗的有效选择。在高风险地区,定期进行预防性驱虫治疗可降低感染率。治疗后,随访和监控对于防止复发和确保彻底治愈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寄生虫病的防控工作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寄生虫病防控工作的深入发展,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通过持续的努力和科学的防控策略,我们有信心实现寄生虫病的全面控制和消除目标,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漯河市源汇区疾控中心 王凯民 )
来源:大河报健康科普 编辑:郭莉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