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新中国 出彩大中原·平顶山篇 | “两城”牵引竞百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海涛
回望新中国75年历程,长风浩荡,大潮奔涌,写就奋斗史诗,创造东方奇迹。
一人一家,一城一乡,发展变迁,都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站在重要的历史节点,回眸昨天才能更好感知未来。
“一五”时期,我国大规模开发平顶山煤田,建设新中国自行勘探设计的第一个特大型煤炭基地。平顶山市因煤而生,也因煤而兴,成为中部重要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
但资源往往也是把“双刃剑”,因一煤独大,平顶山逐渐形成了偏短、偏粗、偏重的产业体系,如何转型发展成了一道必答题。
近年来,平顶山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扣“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目标,坚定走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子。
动能在变。平顶山向“新”而行,高标准规划建设白龟湖科创新城,加快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新材料、智能装备等领域一批关键技术获得突破,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居全省第5位,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数量居全省第3位,创新创业活跃度居全省前列。
产业在变。平顶山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聚焦7大产业集群及12条重点产业链,推动中国尼龙城高质量发展,从一块煤到一根丝、一粒硅,煤城大步迈向“材料之都”。今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0.4%和11.4%,发展新动能加速集聚。
时光匆匆,新的历史起点上,平顶山准确认识时与势,把握机遇、抓住关键,正向着新的目标坚定前行。
刚刚召开的平顶山市委十届六次全会,对全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系统谋划,发出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鹰城实践新局面的动员令。
平顶山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部署,锚定“两个确保”,持续实施“十大战略”、统筹推进“十大建设”,聚焦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将改革精神、改革思维、改革办法贯穿各项工作,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以深化改革推动聚势赋能,着力解决制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着力解决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着力解决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着力解决风险防范化解的重点弱点问题。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生态体系,提升创新平台应用效能,加快集聚创新型人才,促进产学研用融通,加快建强“7+12”产业链群,推动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能级跃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加速壮大,新能源储能、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破冰起势。
以“两城”牵引拓展发展空间,突出体制优化、产业升级、项目支撑、要素保障、产城融合,推动中国尼龙城扩量提质;围绕规划落实、创新要素集聚、产业数智赋能、配套功能完善、最美生态空间打造,推动白龟湖科创新城加速成势;持续深化“三化三制”改革,推动开发区进位争先。
以项目攻坚夯实支撑根基,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压茬推进“三个一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产业链招商、金融招商作用,不断提高项目成熟度和转化率,以高强度高质量投入实现高水平高效益产出。
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平顶山改革任务艰巨繁重,下一步还将以强企兴企壮大经营主体,以扩大消费激发市场活力,以优化营商环境涵养兴业沃土,以城乡融合提升品质内涵,以厚植生态加快绿色转型,以安全稳定做好托底保障,以良好作风、竞进姿态做好“改革题”、答好“发展卷”,加快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
走进今天的平顶山,从乡村田野到繁华城市,从生产车间到研发机构,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潮可知可感,中国尼龙城与白龟湖科创新城加快建设,老工业基地呈现出鲜明多元的崭新面貌。
昔日的黑色煤城,今天的山水绿城,告别一煤独大,打造材料之都,平顶山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足音铿锵,继续向着“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目标阔步前行。
来源:河南日报 编辑:李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