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梦娟:腹部超声诊断技巧:常见疾病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在现代医学领域,腹部超声检查因其无创、无痛、方便、直观等诸多优点,已成为临床中不可或缺的影像诊断手段。它利用高频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反射和散射形成图像,帮助医生观察和分析腹部脏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情况,进而诊断各种腹部疾病。本文将介绍腹部超声诊断技巧,并详细分析几种常见疾病的影像学特征。

一、腹部超声的基本原理

腹部超声基于超声波的物理特性,通过探头向人体发射高频声波,这些声波在人体内部传播时遇到不同组织界面会发生反射、折射、散射等现象,探头接收这些反射回来的声波并转换成电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形成可视化的图像。腹部超声图像主要分为B型超声(二维图像)、M型超声(一维图像,主要用于心脏测量)和多普勒超声(用于显示血流情况)。

二、腹部超声检查的准备工作

为了提高腹部超声检查的准确性,患者需配合医生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工作。一般来说,检查前需要空腹或少量进食,以减少肠道气体的干扰。对于需要评估胆囊、胰腺等脏器功能的检查,更需严格遵守空腹要求。

三、常见疾病的腹部超声影像学特征

1. 肝脏疾病

脂肪肝:在超声图像上,脂肪肝表现为肝脏实质回声细密且增强,后方回声衰减,血管网络减少或消失。轻度脂肪肝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重度脂肪肝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

肝硬化:肝硬化时,肝脏表面呈锯齿状,肝区回声增粗、增强,部分呈颗粒状、结节状改变,肝内血管粗细不均或纹理紊乱,门静脉可增宽。同时,脾脏可能肿大,出现腹水、胆囊壁增厚等征象。

肝癌:原发性肝癌在超声图像上常表现为肝脏内局灶性低回声或高回声结节,部分可见包膜,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肿瘤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转移性肝癌则多表现为多发性的“牛眼征”或“靶环征”。

2. 胆囊疾病

胆囊结石:胆囊结石在超声图像中表现为胆囊内的强回声光团,后方伴有声影,且光团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若结石充满胆囊,则胆囊透声暗区消失,呈现弧形强回声光带伴宽声影。

胆囊炎:急性胆囊炎时,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腔内可能出现积液或积脓,透声差。慢性胆囊炎则可能表现为胆囊壁增厚、钙化或胆囊萎缩。

3. 胰腺疾病

胰腺炎:胰腺炎时,胰腺肿大,回声不均匀,可能伴有周围积液。急性重症胰腺炎还可出现胰周脓肿、胰管扩张等征象。

胰腺癌:胰腺癌在超声图像上常表现为胰腺内的低回声或混合回声肿块,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可能侵犯或压迫周围血管,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4. 脾脏疾病

脾肿大:脾脏肿大时,超声图像显示脾脏体积增大,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可能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

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时,除了脾肿大外,还可能伴有脾门处血管扩张、脾脏内血流信号增多等征象。

5. 肾脏疾病

肾结石:肾结石在超声图像中表现为肾窦内的强回声团块,后方伴声影。肾积水时,肾盂肾盏扩张,内部透声好。

肾炎:肾炎时,肾脏可能肿大,实质回声减低、不均,有时可见肾盂积水。

四、腹部超声诊断技巧

(1)全面检查:在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时,应尽可能做到全面检查,避免遗漏重要脏器或病变。对于急腹症患者,全面腹部超声检查有助于快速准确地诊断病因。

(2)动态观察:腹部超声检查具有实时扫查和多切面扫查的特点,医生可以通过动态观察脏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3)结合病史和体查:超声诊断结果需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查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对于疑难病例,必要时可进行其他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以明确诊断。

五、总结

腹部超声检查作为一种简便、快捷、无创的医学检查技术,在腹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熟练掌握腹部超声诊断技巧,结合常见疾病的影像学特征分析,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腹部疾病,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定期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中牟县中医院 超声科 段梦娟)

来源:大河报健康科普 编辑:郭莉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