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生: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心内科医生谈射频消融术

导语: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负责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个部位。然而,心律失常这一常见病症却时刻威胁着心脏的健康,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射频消融术已成为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手段。本文将邀请心内科专家深入剖析射频消融术的治疗原理、适应症、手术过程及术后注意事项,为广大患者提供科学的参考。

一、心律失常概述

1. 心律失常的定义与分类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起源、传导速度或激动顺序发生异常,导致心脏跳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出现异常。根据心电图的表现,心律失常可分为以下几类:

(1)心动过速:心率超过正常范围。

(2)心动过缓:心率低于正常范围。

(3)心律不齐:心跳间隔不均匀。

(4)早搏:心脏提前出现一次跳动。

(5)传导阻滞:心脏激动传导过程中出现障碍。

2. 心律失常的常见症状与危害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心悸、胸闷、乏力、头晕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导致以下危害:

(1)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诱发心力衰竭。

(2)血栓形成,增加脑卒中和外周血管栓塞的风险。

(3)心脏性猝死,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

二、射频消融术治疗原理

1. 射频消融术的基本概念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利用射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来治疗心律失常的介入性手术。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传递到心脏的特定部位,破坏异常心律的起源点或传导路径,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2. 射频消融术的治疗机制

射频电流通过导管头端的电极传递到心肌组织,产生热量,使心肌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从而消除异常心律。由于射频电流的方向性,手术可以精确地针对目标心肌组织,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三、射频消融术适应症

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成熟的心律失常治疗技术,其适应症已经较为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快速心跳,射频消融术对其治愈率高达95%以上,已成为首选治疗方法。具体适应症包括:

- 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 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 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2. 心房颤动(AF)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射频消融术可以消除心房颤动的触发点和维持基质,有效减少心房颤动的发作。适应症包括:

- 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心房颤动

- 持续性心房颤动,伴有心功能不全或症状严重者

- 长期心房颤动,有恢复正常窦性心律的愿望

3. 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VT/VPC)

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潜在致命的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可以标测并消除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点,降低患者猝死风险。适应症包括: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

- 器质性心脏病伴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如心肌梗死后的室性心动过速

- 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尤其是伴有晕厥发作的患者

4. 心房扑动/房性早搏(AFL/APC)

心房扑动是一种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对其治愈率较高,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适应症包括:

- 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的心房扑动

- 心房扑动引起的快速心室率,导致心功能不全或症状明显

- 房性早搏频繁发作,影响生活质量

5. 其他心律失常

除了上述常见的心律失常外,射频消融术还适用于以下情况:

- 心室颤动(VF):通过消融策略预防心室颤动的发作

- 心室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如心肌梗死后发生的室性心动过速

-WPW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伴发的快速心律失常

四、射频消融术手术过程

1. 术前准备

(1)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根据医生建议,术前停用可能影响手术的药物。

(2)完善检查: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脏状况。

(3)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及家属需了解手术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手术步骤

(1)局部麻醉:患者平卧于导管床上,进行局部麻醉。

(2)穿刺血管:医生在患者大腿根部或颈部选择合适的血管进行穿刺,建立导管通道。

(3)导管定位:在X光透视或三维电解剖系统的指导下,将导管送至心脏的特定部位。

(4)标测和消融:通过导管发送射频电流,对异常心律的起源点或传导路径进行精确标测和消融。

(5)手术结束:消融成功后,撤出导管,对穿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并包扎。

五、射频消融术注意事项

1. 术后休息

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穿刺部位出血。

2. 观察病情

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3. 抗凝治疗

部分患者术后需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具体用药需遵医嘱。

4. 定期复查

术后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评估手术效果和心脏功能。

六、射频消融术的优势与局限

1. 优势

(1)微创手术:无需开胸,创伤小,患者恢复快。

(2)疗效显著:对于适合射频消融的心律失常,治愈率较高。

(3)安全性高:手术风险相对较低,并发症少。

2. 局限

(1)手术风险:尽管手术安全性高,但仍存在出血、心脏穿孔等并发症的风险。

(2)适应症限制:并非所有心律失常都适合射频消融治疗,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其他治疗方式。

(3)技术要求:射频消融术对医生的技术水平和经验有较高要求,手术的成功率与医生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

(4)复发可能性:虽然射频消融术的治愈率较高,但仍有部分患者可能面临复发的情况,需要再次手术或其他治疗。

七、患者如何选择射频消融术

1. 了解病情

患者应充分了解自己的心律失常类型、严重程度和可能的并发症风险,这是决定是否进行射频消融术的前提。

2. 咨询专家

心律失常患者应咨询心内科专家,评估自己是否适合进行射频消融术,以及手术的预期效果和风险。

3. 考虑其他治疗

对于不适合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应考虑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等其他治疗方式。

4. 心理准备

患者在进行射频消融术前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手术的成功和术后的恢复。

八、术后康复与生活调适

1. 术后康复

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应遵循医嘱进行康复训练,逐步恢复日常活动。

(1)适度活动:术后适当进行轻度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2)饮食调整:保持均衡饮食,避免过量摄入盐分、脂肪和糖分,有助于心脏健康。

(3)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2. 生活调适

(1)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保持适当体重等。

(2)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3)环境适应: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噪音、高污染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总结:射频消融术作为心律失常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对射频消融术的全面了解,患者可以更加明智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同时,我们也期待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为心律失常患者带来更多福音,进一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追求健康生活的道路上,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治疗选择至关重要。(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内科 李秋生)

来源:大河报健康科普 编辑:郭莉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