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会文:脾脏肿大:原因、诊断与治疗方法

引言:脾脏肿大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脾脏作为人体的重要淋巴器官,其功能涉及免疫、血液过滤及储存等方面。因此,脾脏肿大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预示着更严重的健康问题。本文旨在科普脾脏肿大的原因、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

一、脾脏肿大的原因

1. 感染性因素

急性感染:如病毒感染(如流感、EB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如伤寒、败血症)、寄生虫感染(如疟疾、血吸虫病)等,均可导致脾脏肿大。这些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脾脏作为免疫器官会启动免疫反应,清除病原体及衰老的红细胞,从而导致脾脏肿大。

慢性感染:长期存在的慢性感染,如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疟疾、黑热病等,也会引发脾脏肿大。这类疾病通过影响肝脏功能和门静脉压力,间接导致脾脏肿大。

2. 非感染性因素

淤血:肝硬化、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等疾病,由于门静脉高压,使得脾脏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脾脏淤血性肿大。

血液病:包括急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这些恶性细胞随血液进入脾脏,引起脾脏肿大。

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会引起脾脏肿大。

脾脏肿瘤:如淋巴瘤、血管瘤等,脾脏内肿瘤的生长直接导致脾脏肿大。

二、脾脏肿大的诊断

脾脏肿大的诊断需要综合多种方法,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是否有病毒感染史、慢性肝病、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以及是否有左侧腹部疼痛、厌食、乏力等症状。

体格检查:特别是腹部触诊,医生会通过触诊感受脾脏的大小、质地和边缘,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脾肿大。患者需深呼吸配合,以便医生更好地评估。

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肝功能测试、病毒标志物检测等,有助于发现贫血、感染、肝病等潜在病因。

影像学检查:

超声波检查:可清晰显示脾脏的大小、形态和内部结构,同时观察肝脏等其他腹部器官情况。

CT扫描或MRI:对于疑似脾脏肿瘤或其他疑难病例,可提供更详细的影像信息。

脾脏活组织检查:在疑似脾脏肿瘤的情况下,可通过细针穿刺或开放手术取得脾脏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三、脾脏肿大的治疗方法

脾脏肿大的治疗需根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方案。

1.病因治疗:

对于感染性疾病,如急性或慢性感染,需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血液病、结缔组织病及肿瘤性疾病,则需根据具体病情采用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等。

2.手术治疗:

对于脾肿大严重、伴有脾功能亢进或压迫症状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切除脾脏。但需注意,脾脏切除后可能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加感染风险。

3.中医调理:

对于一些慢性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脾脏肿大,中医调理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如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有助于改善脾脏功能,缓解症状。

4.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

四、结论

脾脏肿大是多种疾病的外在表现,其诊断和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病因治疗、手术治疗、中医调理及生活方式调整等,以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患者也需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南阳市中心医院 普通外科脾脏病区 贾会文

来源:大河报健康科普 编辑:郭莉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