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力:抗结核药物的合理使用:结核科医生解析用药原则与注意事项

一、引言

结核病,这个古老而顽固的传染病,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年约有千万新增结核病患者,而我国作为结核病高负担国家,防治任务尤为艰巨。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抗结核药物的研发和使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此同时,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药物耐药性的增加、治疗失败率的上升等。因此,如何合理使用抗结核药物,成为每一位结核科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将深入解析抗结核药物的用药原则与注意事项,以期为结核病的有效治疗提供科学指导。

二、抗结核药物概述

1. 抗结核药物分类

抗结核药物根据其作用特点和使用顺序,被分为一线药物和二线药物。一线药物因其疗效好、副作用相对较小、价格适中,被广泛用于结核病的初始和标准化治疗。主要包括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和乙胺丁醇(EMB)等。二线药物则用于治疗耐药结核病,或作为一线药物的替代品,包括链霉素(SM)、卡那霉素(KM)、对氨基水杨酸(PAS)等。

2. 抗结核药物作用机制

抗结核药物的作用机制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如环丝氨酸和乙硫异烟胺。

- 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如链霉素和卡那霉素。

- 抑制细菌DNA复制和修复:如异烟肼和利福平。

三、抗结核药物用药原则

1. 早期治疗

结核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控制病情、减少传染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一旦确诊,应尽快启动抗结核治疗,以降低病情进展和耐药风险。

2. 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是抗结核治疗的核心原则。通过多种药物的联合使用,可以增强彼此的疗效,减少单一药物的使用剂量,降低副作用,同时有效防止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3. 规律用药

结核病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嘱,保持每日定时定量服药,不可随意中断或更改用药方案。

4. 完成疗程

结核病的治疗周期较长,一般需要6个月至1年,甚至更长。患者必须完成整个疗程,即使在症状改善后也不可擅自停药,以免病情复发或转为耐药结核。

5.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体重、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合并症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四、抗结核药物注意事项

1. 药物副作用及处理

(1)异烟肼: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周围神经炎等。建议定期监测肝功能,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利福平:可能引起肝功能损害、过敏反应、消化道不适等。患者需定期检查肝功能,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吡嗪酰胺:可能引起高尿酸血症、关节痛、肝功能损害等。建议患者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必要时服用抗痛风药物。

(4)乙胺丁醇:可能引起视力下降、红绿色盲等。需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如有异常,应立即停药。

2. 药物相互作用

抗结核药物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影响药物代谢和疗效。例如,利福平是肝药酶诱导剂,可能加速其他药物的代谢,降低其血药浓度。因此,患者在服用抗结核药物时,应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避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3. 特殊人群用药

(1)孕妇: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结核药物,并密切监测母婴状况。

(2)儿童:根据儿童的体重和年龄调整药物剂量,并注意监测药物副作用。

(3)老年人: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需谨慎选择药物并适当调整剂量。

五、总结

合理使用抗结核药物是提高结核病治愈率、减少耐药发生的关键。结核科医生应遵循科学的用药原则,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及其家属也应提高对结核病的认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按时服药,完成整个疗程。只有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控制结核病的传播,最终实现全球结核病消除的目标。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创造一个无结核的未来而努力。(柘城县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柘城县胸科医院) 结核科 董振力)

来源:大河报健康科普 编辑:郭莉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