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医三附院那些“领头雁”“排头兵”——孙海燕:专修心脏的“大医生”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波 通讯员 侯媛 孙林蓁

编者按:

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有这样一批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是学科建设的“领头雁”,不断推进各项医疗技术再上新台阶;他们是治病救人的“排头兵”,以过硬的医疗技术赢得患者的赞誉。他们时刻牢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医者使命,始终在医学领域深耕,庇护群众身体健康。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医路专注”,回顾医者们的从医之路,感受他们终身专注做好一件事的精神,和对国家、对百姓、对医学事业最深沉的爱。

在心血管内科专业有一个这样的比喻,心脏就像一座房子,墙壁是心肌、门是瓣膜、电路是心脏的电活动、水路是冠状动脉血管等。心血管医生就是要维护这个房子结构和功能正常。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工作二十余载,孙海燕始终践行医生的神圣使命,全心全意为患者解除病痛。

长期临床一线工作培养了孙海燕坚毅、果敢、严谨的性格,同时也练就了精湛的医术。孙海燕在新乡医学院读书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曾连续5年获得一等奖学金,作为优秀学生选派到上海新华医院进行实习,毕业后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轮转后发现自己对心血管内科非常感兴趣,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心血管内科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胸痛中心自2019年7月通过国家认证以来,在孙海燕的带领下,年接诊量从最初的600多例提高至现在的1000多例。其中,医院接诊的介入手术最大的患者年龄是96岁,年龄不再是积极救治的障碍。

2023年11月,孙海燕团队成功完成了微创换“心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主动脉瓣狭窄(AS)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瓣膜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退行性变导致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数量显著增加。活动后胸闷气促、胸痛甚至晕厥是该病最常见的症状,而严重AS患者可能发生猝死。药物治疗对重度的AS的治疗效果非常有限,因此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外科开胸手术创伤大,尤其不适合全身状况差的患者,而TAVR手术是微创,且手术时心脏不需要停跳,也不需要体外循环,对身体的机能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对于高龄、体弱、并发症多、心功能差的患者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

除了日常接诊外,孙海燕还负责带学生。“严肃”是学生对于孙海燕的评价。“医学关乎人的生命安全,必须严谨、一丝不苟,要对自我要求更高才能对患者负责。”孙海燕说。在工作和学习中,她严格要求学生把基本功练扎实,一遍又一遍帮助学生修改病历和病程记录,她经常说,医生诊疗过程不能有半点儿马虎,看病就好比侦探,要耐心、细致地寻找线索,一点一点抽丝剥茧才能破案,才能明确诊断。学生有时很害怕孙海燕的严厉,有时会觉得要求太高太苛刻,但是也明白,在医学领域里日常小的细节不注意,就有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错误,因此,近乎苛刻的严谨也是对患者的一种负责。孙海燕的学生说,孙老师经常讲要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尊重每一个生命,懂得谦卑,心地善良,把患者放在第一位,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才能不辜负患者对我们的信任。

在孙海燕的影响下,新医三附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的医生非常重视科研、教学及学科建设,科室多次选派骨干赴国内外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培养研究生6人,近年来共发表科研及教学论文30余篇,《诊断学》获批河南省教育厅一流本科课程,科室杨秀丽副主任医师主持并完成省厅级科研项目2项;科室谷高玲副主任医师发表论文10余篇,省市级科研成果4项,于2012年发表的题目为《灯盏花素联合缺血预适应对家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及机制探讨》荣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科室杨萌副主任医师参与并组织完成三项新乡市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获新乡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SCI论文1篇。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谢景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