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一文带你了解竖直肌阻滞

众所周知,疼痛管理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在手术后的围术期镇痛中,有效的疼痛控制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竖脊肌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作为一种新兴的神经阻滞技术,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显著的镇痛效果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ESPB通过精准定位注射局麻药至竖脊肌深面,利用背部肌肉和筋膜的解剖结构,实现广泛的神经阻滞,为胸腹部、乳腺、泌尿、骨科以及小儿外科等多种手术提供了有效的术后镇痛解决方案。

一、竖脊肌阻滞的概念、历史及作用机制

竖脊肌阻滞是一种作用于筋膜间的平面阻滞方法,首次由Forero等于2016年报道,并成功用于治疗严重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及控制胸科手术后疼痛。传统上,开胸手术术后疼痛管理主要依赖胸段硬膜外和胸段椎旁阻滞。然而,硬膜外阻滞不仅操作技术要求高,而且对凝血功能有严格要求;胸椎旁阻滞则操作难度大,气胸发生率高,均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和失败率。相比之下,ESPB具有操作简便、镇痛效果确切、并发症少的优点。

ESPB通过引导穿刺针注射局麻药到竖脊肌深面,利用背部竖脊肌的解剖结构,使药物广泛扩散至多个皮节感受区域,从而达到镇痛效果。竖脊肌位于菱形肌和斜方肌的深部,起于骶骨背面,向上到达枕骨后方,覆盖背部大部分区域。因此,局麻药在竖脊肌深面注射后,能够扩散到多个脊神经分支,产生广泛的镇痛作用。此外,ESPB还能有效避免硬膜外镇痛导致的脊髓损伤、硬膜外血肿以及中枢感染等风险。

关于ESPB的作用机制,目前认为其通过阻滞脊神经腹侧和背侧的交通支,阻断自主神经和交感神经之间的神经联系,从而产生躯体和内脏的感觉阻滞。这一机制使得ESPB成为腹部手术、胸科手术以及其他多种手术的理想区域麻醉技术。

二、ESPB的操作步骤有哪些?

ESPB的操作主要依赖超声引导,确保穿刺针准确定位并降低操作难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下是ESPB的具体操作步骤:

1.超声图像的识别:

1)将高频线阵探头沿着脊柱长轴纵向放置,按照体表解剖定位,寻找到T5棘突。

2)旁开2~3厘米在正中矢状位扫描,寻找到横突的骨性声影。

3)自浅而深可见3条肌肉:斜方肌、大菱形肌和竖脊肌。

2.穿刺点的选择:

1)入路1可选择菱形肌与竖脊肌间隙。

2)入路2(临床更常用)选择竖脊肌深面与横突间隙。

3.局麻药的注射:

1)将阻滞针平面内入路法自患者头端进入,边回抽边进针。

2)入路2法成功的标志可见竖脊肌被局麻药液向上推起,而胸膜被药液向下压的动态变化。

4.药物选择与剂量:

1)单次阻滞最常用的局麻药是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

2)0.25%的布比卡因10~30毫升最常见,约占42.2%;0.5%的罗哌卡因10~30毫升次之。

3)也可复合加入激素(如地塞米松)或复合加入其他局麻药(如利多卡因、甲哌卡因以及肾上腺素)。

5.连续ESPB:

1)经过单次阻滞后,可通过19号硬膜外导管放置于竖脊肌平面深部(深度约5厘米),进行连续ESPB,延长麻醉和术后镇痛持续时间。

2)操作者多在置管前推注一定量的局麻药,放置导管后可通过患者自控方式给药。

三、ESPB在多种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

ESPB因其独特的镇痛机制和操作简便性,在胸腹部、乳腺、泌尿、骨科以及小儿外科等多种手术的术后镇痛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胸腹部手术:

1)ESPB可通过阻滞脊神经腹侧和背侧的交通支,产生躯体和内脏的感觉阻滞,是腹部手术的理想区域麻醉技术。

2)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在开放式疝修补术中,ESPB组术后2小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减少了术中芬太尼和术后追加镇痛药物的使用。

2.乳腺手术:

1)ESPB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显示,术后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低,镇痛效果良好。

2)乳腺癌术后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高,长期慢性疼痛可能加剧术后镇痛不完善,ESPB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镇痛方案。

3.泌尿外科手术:ESPB在泌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也显示出良好的镇痛效果,能够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促进患者康复。

4.骨科手术: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ESPB在经皮椎间孔镜术中的应用能够提供理想的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且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

5.小儿外科手术:ESPB在小儿开胸手术中的应用显示,与胸段硬膜外镇痛相比,ESPB具有相似的术后镇痛效果,但操作更简单、更快,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四、ESPB有哪些成功应用案例?

1.胸科手术术后镇痛:Forero等报道了一例胸廓切开术后多模式镇痛失败的补救病例。患者因原发性肺癌行开胸右肺叶切除术,术后主诉右胸部剧痛,硬膜外镇痛失败。改用竖脊肌连续阻滞,给予0.5%罗哌卡因后,患者疼痛评分显著降低,未使用静脉和口服药物,镇痛效果良好。

2.肋骨骨折急诊镇痛:一项关于急诊肋骨骨折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报道了79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采用单次或连续ESPB后,第一个24小时肺活量测定结果有所升高,改善了吸气能力,可能与ESPB缓解内脏痛、减轻疼痛评分及阿片药物需要量有关。

3.心脏直视手术术后镇痛:心脏直视手术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术后疼痛,使用连续ESPB可使患者疼痛程度减轻,减少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提早下床活动,减少长期卧床导致的血栓形成。

4.乳腺癌术后镇痛:Finneran等报道了三例乳腺癌根治术应用ESPB的病例,术后9或12小时后开始出现术区疼痛,均没有术后恶心呕吐发生,镇痛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竖脊肌阻滞(ESPB)作为一种创新的区域麻醉技术,在围术期镇痛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多种手术后的疼痛管理提供了新的选择。其操作简便、镇痛效果确切、安全性高的特点,使得ESPB成为临床医生的得力助手。通过精准定位和药物注射,ESPB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还能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日益成熟,ESPB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未来,我们期待ESPB在围术期镇痛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麻醉科 孙丽)

来源:大河报健康科普 编辑:郭莉培

分享到